新竹市志卷首下/新竹市志史略/新竹地方志/清代:六、新竹築城小史,頁39-69。
在傳統中國皇朝時代,尤其是明清時期,府縣官廳所在地均築有城牆,城牆所圍起來的區域是便官廳及商業活動與人群聚居的處所。因此,修築城牆,除了代表國家權力的建立,也反映了該地做為區域性中心的發展程度。透過築城史也就成為從一個特定的側面以瞭解該地區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法之一。另外,由於築城時的人力、經費,多有由當地商、紳負責擔任的情形,因此也將反應地域內的社會網路、結構、甚至權力、利益關係。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首下〉,第39-69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