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卷首下/新竹市志史略/新竹地方志/清代:五、物產及交通,頁36-39。
乾隆十年代初為淡水廳農業發展的轉捩點,自此以後,淡水廳之水田的增加速度比旱園的增加速度為快(註五二)。換言之,耕地水田化的速度加快了。此乃拜水利發展之所賜。竹塹地區的灌溉渠圳有一半是在乾隆時代完成的。根據調查,新竹市於清代所創建之陂圳如下:
雍正年間 隆恩圳
乾隆年間 雷公陂圳、後湖陂圳、屋瓦窯陂圳、振湖陂、隙仔陂
嘉慶年間 振利圳
咸豐年間 二十張犁圳
道光年間 白砂墩圳、溪埔圳(註五三)。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首下〉,第36-39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