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卷首下/新竹市志史略/新竹地方志/清代:三、市肆的形成與人口,頁34-35。
隨著竹塹埔土地之開墾,佃戶漸次定住,街庄逐漸形成。至康熙末年,近海各地如大南勢、小南勢、頂羊寮、下羊寮、油車港、虎仔山、拔仔林、浸水等處;北方如樹林頭、後湖、湳仔、八卦曆、金門厝、姜寮等地,皆被墾成田地,形成大小村落數十莊。乾隆初年,竹塹城內已形成竹塹街,由此可知當時竹塹城內人口聚集的情形。根據乾隆二十九年(1764),淡水廳統計實在戶口數,為三〇三四二丁口。此數雖是全淡水廳戶口,然而,其大多數應為竹塹地區的人口。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首下〉,第34-35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