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2月28日,臺灣客家人爆發有史以來的社會運動,以還我母語為訴求,其實客家運動並非新興風潮,早在這之前已有過不少前輩專家從事持續的客家研究,從史料文獻中搜尋強化客家自信心。我們從客家風土著手,嘗試記錄各個庄頭的人文特色,觀察客家人面對不同風土情境,呈現出多種的文化調節。客家人比較不習慣近海生活方式,是因為較習於山區生活之故。但即便是具備原鄉豐富用水經驗的客家人,面對各地差異甚大的自然處境,仍須發揮智慧才能真正落腳當地。淡水廳志很仔細的記載了北台灣的用水情境,桃園台地只有少部分土地得以汲取山澗河水。因此只能放棄水稻,改種茶葉、水果。當時除了與福佬與原住民抗爭,族群內不同庄頭也有水的紛爭,豐原地區客家墾戶和岸裡社人割地讓與客家人換取水權。也因此產生了許多與水有關的民間宗教,透過祭祀成為一個共同體。東港溪畔的族群為了水源、土地產生紛爭,能否恢復清澈,水與客家庄的開發,也會面臨相同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