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竹塹文獻雜誌第13期編輯報告:新竹地區的文學與歷史

竹塹文獻雜誌第13期編輯報告-新竹地區的文學與歷史 在臺灣區域研究的範疇中,新竹地區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領域,從七○年代起,學界開始零星出現討論本地的論文,到了八○至九○年代間,成果愈趨豐富,舉凡土地拓墾、商業組織及活動、家族發展、地方社會、原住民……等課題,皆是研究者關注的焦點;且研究主力不僅包括歷史學者,更囊括地理及人類學者,因此成更更加可觀。不過,在過往的研究中,有關新竹地區文學的論述甚少,值得多加開發。而為了讓更多讀者一嗅本地文學花朵芬芳,拉近與本地作家作品間的距離,本期內容將對新竹地區的文學進行探究。再者,為了凸顯世紀末新竹代仍然對本地區域研究持續不斷的關切,本期內容也特別刊登兩篇探討本地樟腦開發與信用組合生態發展的歷史論文。這也是本期編輯主題設定為「文學與歷史」的原由。 在文學主題部分,施懿琳(江肖梅與古典文學)一文,論述了江肖梅古典文學的表現,透過施氏的清楚分析,使我們了解了日治時期《臺灣藝術》主編江肖梅,在固有的雜誌界的名人、教育家、臺灣風土的守護者等諸多形象外,其實對於漢詩的造詣也頗深,可謂本地罕見兼擅新、舊文學的作家,這是目前所見深入探討江氏漢詩的第一篇文章。其認,林柏燕(新埔庄的仕人文學與庶民文學),則以在地人之眼,觀察了以「大新吟社」社員為創作主體的新埔地區的仕人文學,以及源自於新埔花燈會中極富地方文化趣味的庶民創作,文中不期然流露出的地方文學作品所具有的強烈在地性色彩,及百姓解讀本文時可能引發的最大共鳴,是吾人在探討文學大眾化課題時值得深思的問題。至於拙文(「心遠由來地亦偏,柴桑風格想當年」一竹塹詩人鄭如蘭及其《偏遠堂吟草》),旨在推介鄭如蘭其人其詩,期使後人在北郭園「鄭善人」的刻板印象之餘,能留意到這位堪稱清代光緒年間及日治初期本地文壇領袖的詩人。另外,徐慧鈺則一本過去對清代本地詩人林占梅的專注研究,再以(構得潛園堪寄跡,十年樂趣在林泉一談林占梅的園林生活)為題,撰文討論林氏在潛園中生活的樣態與心境,使我們對於潛園主人的整體生命情懷有更深刻的體悟。 歷史主題部分,林欣宜的(《淡新檔案》中第一四三款中所見的樟腦),利用清代後期淡水廳與新竹縣所留下的珍貴公文檔案「淡新檔案」中有關樟腦的史料,企圖建構分析其與產業、經濟與土地開墾間息息相關的聯結狀況。本文除了彰顯新竹過去留存的檔案資料對於現今歷史研究的重要性,文中所提及清代本地士紳林汝梅在南庄製腦開墾之事,更提供了捕捉林家家世衰微,經濟不振的側影。而王興安(日本時代的「信用組合」與地方生態-以新竹、苗栗地區為例)一文,以新竹、苗栗地區信用組合之發展為對象,具體析論這項具有歷史延續性制度之成因及經營運作的情形,且進一步分析信用組合與地方發展的關係,並進而指出特殊的殖民地情境。全文條理清晰,引據確鑿,有利吾人掌握日治時期本地的金融、經濟生態,及本地人士追逐地方利益時的角力過程。 除了以上與編輯主題相關的論文外,本期另外刊載了廖振富(林獻堂詩與近代臺灣)一文,及謝鴻文所撰書評(沈思一個疲倦的故事-讀林柏燕《北國之秋》)。前者論及臺灣近代史上名人林獻堂詩的時代意義,特別從林氏現存詩作中,摘取其各階段代表性的作品,加以分析探討,既求一竀其人心靈世界,更道出其詩與近代臺灣之密切關係,所有想要更深入了牽林獻堂內心世界的讀者,不能錯過此文。至於謝鴻文之作,係針對新竹縣作家林柏燕最新長篇小說《北國之秋》的簡評,從「沈思一個疲倦的故事」的主標題來看,想見謝氏應該已經探得該小說的微言大欺,而透過此文的引介評論,相信能使小說的閱讀感受不是疲倦,而是能讓我們從中獲得其他更多更多……。 今年七月,甫撰寫完自已的博士論文,便受託編輯本期雜誌,匆促之餘,趕忙邀約撰稿,如今刊物能如期順利出版,僅向上述諸位撰稿人表達深枕謝意。 黃美娥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黃美娥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99/11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