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塹文獻雜誌第11期編輯報告 「竹塹文獻雜誌」在洪主任的熱心推動之下,自1995年底出版試刊號以來,整整再經一年的籌劃,才正式推出創刊號,此後便以季刊形式,定期出刊,從未間斷。在不知不覺間,已經度過了四個年頭,連同試刊號在內,一共推出了十一輯(編號第十期),的確堪稱新竹設治以來的一大盛事。編者雖然從籌備期間便受邀參與,而且有幸列名編輯委員之一,卻是其中最沒有貢獻的人。大約是去年九月間,謝麗萍小姐打電話給我,邀我負責第十一期的編務,並且開了我一個玩笑說:「所有編輯委員,只剩下你還沒擔任主編了。」我一聽之下,只有慚愧的立刻答應。 這一樣的主題訂名:「竹塹產業面面觀」,主要目的在於透過各方面的研究與調查,來探討新竹地區傳統產業的過去與現況,希望讓我們能夠從歷史中,回顧傳統產業與我們的生活,曾經發生那些密切的關係?這些傳統產業,在這個時代是否還有再生的可能?也希望讓我們能夠從傳統產業的興衰,來思索新竹產業發展的未來。雖然這個專輯,無法把所有的傳統產業一網兜收,但是編者衷心希望這個專輯,只是一個開始,讓我們一起來重視這個曾經與我們的父袓、和無數的先民,一起走過一輩子的共同記憶。 近幾年來,由於傳統產業的沒落,使新竹科學園區的高科技產業,為新竹博得了不少光彩與掌聲,也顯然成為朝野一致認定的產業標竿,似乎只要有了科學園區,那麼「建設台灣成為科技島」的顯景,便可一舉達成。然而由於政策上的設計,缺少了人文的考量,以及地方與園區之間的一體性,遂使園區成為新竹人眼中的「租借特區」,不但缺少互動和交流,反而是「主隨客便」,讓新竹人似乎變成園區的「化外之民」,以致產生許多不必要的抗爭與對立。這種將地方與園區隔絕的產業政策,絕非地方之福,也絕非新竹人所需。 本期刊出的文稿,多達十一篇,不但涵蓋而相當廣泛,可續性也很高,特此一一簡介如後。 溫振華先生 從地名「廓仔」談台灣、世界的榨蔗技術。由新竹的一些小地名,如「仔」「榨蔗」等,魏到榨蔗技術的傳播,傳統榨蔗機的形式及演變,及於近代榨蔗新技術的發展,娓娓道來,圖文並茂,有如閱讀一篇糖業科技史。 洪烏象先生 新竹糖廠嚮桑記。以一位新竹糖廠的退休人員,來回憶糖廠的興衰與結束。不但他自己就是一部新竹糖廠的活歷史,從他的筆下,我們更彷彿重溫了一頁新竹糖業的過往。 范明煥先生 新竹地區與「寮」有關的產業地名。把新竹地區的小地名中,有關「寮」的部份,如枋寮、腦寮、田寮、紙寮、隘寮、……等,從文獻和田野的角度,談地名與產業的關係。令人身入其境。 張朝璧先生 茶產業:桃竹苗客家人之象徵性產業。從台灣移民與茶業的淵源,談到客家人與茶業的發展,進而探討茶業從業人口,經濟生活的社會本資。專業的討論與田野訪查兼顧。 黃智麒先生 新竹茶葉的迷失與省思。以教授製茶課程的多年心得,為我們介紹新竹茶的特色與困境,同時語重心長的為新竹茶的發展,提出一條值得參考的方向。 林廷武先生 新竹窯業。以一位專業收藏家和專業研究者的角度,談窯廠分佈,介紹新竹的名窯,磚瓦窯及其產品,也為我們介紹了一些過去常用的生活陶,更提供了許多難得一見的珍貴照片。 黃紹恆先生 簡述北部台灣樟腦製造史。從經濟史的角度,將這項曾經為台灣賺取大量外匯的樟腦製造業,由樟腦的產銷關係,市場變化,談到採樟製腦的族群問題和專賣制度的演變。由彭啓原先生提供樟腦生產有關的照片,由黃卓權先生製作圖說。 謝文逸先生 新興的餐廳產業-油炸溪哥。乍看之下,以為是談鄉土名菜,其實是一篇相當專業的魚類生態之作。作者以三十餘年的溪釣經驗,加上獸醫資歷,談溪哥的生態、分布、習性、乃至疾病防治,令人大開眼界。 蘇子建先生 新竹碩果僅存的蓪草業者-吉森公司訪問記。從研究到訪問。將新竹過去風光一時的特殊產業,由科屬、工具、製法和興衰,談到現況見聞,這是新竹人不可不知的稀有產業。 黃百忠先生 說燈、做燈。以一位長期從事地方傳統技藝的研究者,把許多人從童年時代就耳熟能詳的民俗藝品,用「唱作俱佳」的筆法,一面說燈,一面教我們做燈,讀友們也不妨邊看邊學。 鄧淑慧女士 新竹米粉發展的歷史探由。新竹人大概很少人沒有吃過米粉,外地人來到新竹,也往往要買一包新竹米粉當禮物。看了這篇文章,也許你對新竹米粉為何那樣有名,就會更加了解了。 快要截稿的時候,忽聞謝麗萍小姐將於四月一日起,離開崗位去做一個專業的家庭主婦了,她與陳月嬌小姐都是「竹塹文獻雜誌」出刊以來的幕後功臣。讓我們一起祝福她,也謝謝她。截稿後,月嬌獨撐全局,使這一期終於能夠如期推出,特此一併致謝!最後要特別感謝為這一期寫稿的每一位朋友,以及清大教授張維安先生的熱心協助邀稿:讓我們與讀友們一起來分享這份成果。 黃卓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