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塹文獻雜誌第08期編輯報告 非常高興終於有了一次機會,在竹塹文獻雜誌上,來自各方的空間專業者,能夠以不同的角度,對新竹市的城市進行整體性的檢視。這些專業者,有的是新竹在地大學空間專業科系的教授、講師,有的是已經在新竹業界工作的空間專業者,也有在第一線上為這個城市的空間營造努力的社區工作者。 這些原來在各工作崗位上的作者,每個人分別就他們專業的角度,提出對新竹市這個城市空間細微的觀察與見解和大家分享。這六篇文章雖然有的是從理論出發、有的是進行這個城市空間的解讀、也有對未來的展望的期待,但總的來說,這些作者寫作的共同出發點,除了基於對新竹的關心外,更關心的是空間創造的基本價值,也就是空間的創造應該是服務於「人」的,而不是資本、國家……等等。也因為這樣的一個價值認知,讓這些不同作者的文章,在字裏行間總可看到彼此呼應的觀念或可行的行動策略。 這六篇文章中,侯順耀對於公共空間的歷史文化論述,為整個主題起了很好的開頭,也在理論上帶領了讀者進入我們共同的價值認知:陳俊媛以無障礙城市環境權的概念,為我們構築其「閒溜竹塹無障礙」的新竹夢,透過陳文,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新竹市的城市空間已經距離「人」有多遠了:張華蓀則直接對新竹市的藍(水)緣(生態綠網)帶進行初步但全面性的檢視,帶我們看到新竹的幾條主要河川及其水岸空間的現況:陳天祐則關心影響城市景觀最重要的建築立面風格,其以西方近代建築風格的變遷,在新竹市中找到可相對照的例子加以比較分析,除了可帶領讀者重新審視這些矗立在新竹大街小巷中各類建築背後的身世背景,其文也反應出新竹市目前城市空間景觀的混雜:陳美均將她在北門大街進行造街推動工作的檢討過程與大家分享,從其中我們可以看到城市空間改造行動會遭遇的課題與可能的歷程:筆者則企圖將「把新竹市舊市區的城市空間還給人」的想法,直接以實際規劃的構想在紙上模擬操作一番,就以這個粗略的構想草案,做為本主題的結尾,也期待引起討論或挑戰,做為新竹市城市空間改造行動的起點。 新竹市的空間改造應該是到了一個與時間在賽跑的階段,我們期待這個城市有機會徹底改變,成為一個真正適合人居住的城市。這次主題的策劃目的,並不在於讓各位作者各抒已見、不吐不快,而是我們認為城市空間改造的目標必須在全體市民中形成共識,才能為整個改造行動注入基本的推動能是,改造才有可能成功,而這些文章只是企圖為共織的形成盡一點力量。 楊文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