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拍攝地點未知。正值工作休息時間,童工手持著一雙筷子,以口就碗,扒著碗裡的米食。童工身上的衣服相當地破舊、髒亂,袖管在工作時被磨損,衣服也被烏漆麻黑的煤給染黑了。童工手上的碗公上,畫著一幅官員乘坐馬車的圖樣,馬車的車輪與女童身旁礦車的輪子產生出有趣的對比。 在日本殖民時期,臺灣便已經有煤礦相關的公司存在,在國民政府接管相關廠房設施後,因為缺乏了購買者,而使得煤礦一度停採,直到西元1951年後才復工,主要是提供給電力公司使用。五零年代時,出現大量的民間礦場,為了採礦需要,這些礦場雇用了工錢低廉的童工。六零年代以後,因為煤礦生產過剩,以及石油與煤礦相互競爭,使得煤礦產業開始走下坡,接連著遭遇多次的重大礦災,以及國外進口的更低廉的煤礦,臺灣煤礦便成為了一個歷史名詞,不再有煤礦坑運作了。
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