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台灣逐漸邁向文治社會,書院介於官學與鄉學之間,肩負地方才俊培育中心。清領台灣213年間各地共設置45所書院,新竹地區則有明志書院的設立。地方書院具有導進人才,彌補政府學校教育不足的功能,明志書院對於講習聘請格外得慎重,會影響書院聲望及人才培養,鄭用鑑主持明志書院三十年對本地教育推動影響最大居功厥偉。鄭用鑑是明志書院最偉大的教育家,窮其半生奉獻竹塹杏壇,甚或日本樺山總督學界山斗、先正典型的美譽。他一生最令人推崇之處便在於德、學的表現上,雖撰有易經圖解、易經易說等作,惜除詩文集外,其餘專著皆未付梓。史學方面,他也協助編纂淡水廳志稿,著重人物道德修養與國家治亂間的關係。鄭氏詩作一百七十餘首,題材多樣,偏愛自然生活歌詠,文章方面學術性強、多屬載道之作。奉獻杏壇三十年,奠定了北台文教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