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喜(1921-1991)在台灣新詩詩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她是跨越語言的一代,也是早期台灣新詩女詩人的代表。本文主要以女性主義觀點分析她詩中豪放坦率的自述與表露,不受當時保守世情約束。在她的詩集中收錄135首,其中約51首是以花草樹木作為意象的詩,不僅是客觀描述,也在其中投射了自我的影子,把內心孤獨的嘆息與對情愛的渴望,透過憐愛惜月的意象表露於筆下,把花草寫出渴望知音、潤澤灌溉的心情,這便是愛情的力量。她在詩中雖寫出熱烈的期待卻沒有主動追求的勇氣,也暗指出女性不能自我主宰,任人擺布的命運。1942年她走入傳統家庭的枷鎖中,這段痛苦的記憶也促成對傳統女性角色的反省,新郎手中捧著的不是代表幸福美滿的鮮花,而是束縛與坎坷的荊棘。她被視為具有崇高母愛的詩人,作品中流露為子女犧牲受難的精神。儘管她的詩中充滿了對愛情的渴望,但她發現自己最終的愛是故鄉與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