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人物專欄」系列一鄭卻

鄭卻,1909年出生於新竹市廿張犁(今水源里),幼年隨從李清標研讀漢文,李師為之取名橤珠。在台北地區,鄭氏「舉人先生」享有盛譽,倍受北門浯江鄭家,水田吳家禮遇,延為西席。研讀期間,鄭家珍「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學問豈有止境」的態度,對她的一生影響甚大。1927年,鄭家珍回泉州後,鄭卻因國學深厚,便接替其在水田「同利」鄭家講學的職務,教授四書、五經、尺牘等。教學時,主張先讀四書,再讀五經,次及子、集等書。約於1938年繼其母接任紫霞堂管理及住持,亦開帳課徒是新竹碩果僅存受過傳統書房完整教育的老師。 紫霞堂於1940年因道路拓寬而大部分被拆除,1958年遷建寶山路現址。鄭卻在此修行,沉研齋教先天派義理,同時承繼其師鄭家珍貫通漢語聲韻與閩南語聲的努力,用二十三字母(簡節音),三十六音發音法,教導學習精確的閩南語言,傳承了新竹同安腔閩南語的「讀書音」傳統,數十年如一日。1997年去世,享年八十九歲。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張德南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5/08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