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魯灣村阿美族人的故鄉在台東縣成功鎮的美山部落,最早於民國七十五年由王金水先生到台東召募船員來新竹幫忙,而當地的阿美族因居住、就業等生活條件不佳,因此有離開家鄉遷移到西部謀生的想法。其遷徙方式可分成兩類,一是從台東搭乘火車,另一種是直接將漁船從位於東岸的成功港開駛到新竹西岸漁獲較豐的海山漁港謀生。 聚落的型態呈長條形,房屋的高度與堤頂同高,堤防可以阻擋由海上吹向聚落的強風,具有防風的效果,長屋即使十分簡陋,但在門口都仍保有「廊」的形式,原本散居在香山外面各地的阿美族,紛紛搬遷到那魯灣,所以從原本只有數戶在此搭建簡易房舍,慢慢形成依堤防建造的一整排房屋,變成一個集居的聚落。 遷徙後所面臨到居住、生計、安全、用水、教育等問題。那魯灣大多數人的信仰為基督教,教會早期的功能是生活資源的獲得,但漸漸地變成他們心靈的依靠。 那魯灣村外,有許多原住民因生存不易,不得不移居到城鎮去尋求工作的機會,造成原鄉人口大量的外移,常常成為被保護的族群,也許政府能訂定方案讓他們有土地居住使用,或是其他像就業及生活輔導等補助政策,但根本上還是需要他們和移居的新地方打破隔閡,才能在都會生活中尋得自我改善生活的能力,像是可以透過參與社區鄰里公共事務,增進和其他居民的互動,再藉由「社區營造」和眾人團結起來,逐漸形成社區共同體的意識,共同發展這個社區的特色,並規劃對社區有益的方針來執行,讓居住在此的居民一起合作,追求幸福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