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拍攝地點未知。廠房內一個個的繅絲機發出隆隆作響聲,機器不斷地從蠶繭中抽出一縷縷的絲線。女工們將漂泊在水面上的蠶繭拾取,將蠶繭裝載到繅絲機的取絲器上。水槽裏的蠶繭在流入水槽前,都經過熱水澆灌過,裏頭的蠶蛹已經被熱水給燙熟了。 由於蠶化成蛾破繭而出時會造成蠶繭的破損,會導致絲線的品質下降,因此工人們會搶在蛾破繭以前澆灌熱水,一方面是使繭中的蟲子死亡,另一方面則是藉此讓蠶繭緊密的絲線得以變得寬鬆些,以利繅絲機將絲線從繭中抽出。中國人在養蠶、製絲的工藝技術已有多年的歷史,然而在機械化械具發明前,繅絲過程總是漫長,而後在人力、機器化的械具發明後,繅絲的速度增加許多,絲料的製作比以往快上很多。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