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踏莎行

陳奇祿(1923-2014)出生於臺南將軍,三歲起隨父母移居廣東、廈門、上海、東京等地,直到1948年於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返臺。返臺後擔任《公論報》編輯,另負責副刊《臺灣風土》編務,開啟他踏入民族學與人類學領域的契機,曾任臺大考古人類學系教授、系主任與文學院院長。陳奇祿於1966年取得東京大學社會學博士,1976年當選中研院院士,也曾擔任文建會主委、行政院政委、國藝會董事長等職,是推動臺灣文化建設的第一人。 陳奇祿旅外期間結識多位中臺日畫家,並隨習繪畫。他為研究臺灣原住民族所繪製的工藝圖譜、標本圖繪或田調手繪素描稿等,筆觸細膩寫實。其書法作品,則是墨韻飽滿,講究造型與結構,擁有獨特的美感。本作以行楷書撰寫北宋歐陽修詞作〈踏莎行.候館梅殘〉,描寫早春時節的傷別離愁。全篇墨色濃重,筆意瀟灑且帶有北碑渾厚之風。結字勻稱緊密,字距並非根據原詞斷句,而是視其心意拖寫筆畫,透過紙筆抒發情感。 釋文:「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徵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後有署款「癸亥中秋節。陳奇祿。」並鈐印三枚「五十年不入手」、「陳奇祿」、「癸亥華甲後作」。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陳奇祿
  • 日期
    年代: 1983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臺中市立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