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說明:凱悅大店終於在79年9月正式開幕了,從民國72年初著手設計,七年之間歷經了一個半景氣循環,既使對一幢千間客房的五星級觀光大店而言也嫌稍長,其間波折連連從設計營造施工,所遭遇的問題和解決的努力過程,對建築從業人員而言則是彌足珍貴的工作經驗。台北凱悅在Hyatt系列中屬最高級的GRAND級,為Hyatt世界性連鎖網的一部份,但在72年初原來的業主新加坡阿波羅集團,以高權利金從經濟部手中標得世貿中心旅館興建及經營權的時候,計劃是與法國Merldien系統以Franchaise方式合作經營。前後所有易主與擁有經營權的經營者不理念下的組合,在設計規劃過程中憑添許多變數,在建築師作業權衡之中,重重限制裡更充斥著挑戰。如果"使用者導向"是時下建築師設計的趨勢,那麼更精確的說,旅館是以"經營者"為導向的設計過程。阿波羅集團在七○年代的新加坡,經營觀光旅館、旅遊及房地產頗有所成,於是聯合一位當地名建築師共同投資台北世貿中心旅館計劃,這種兼顧資金和軟硬體專家的投資組合可以說是十分理想的搭配,而負責設計的建築師本身的專業素全則是絕對的必要條件,否則應對之間的捉襟見肘可想而知。規劃之初,業主對世貿中心提的HOK基本設計無法接受,因為和業主的經營理念以及對”大飯店”的意象認知不同。華人世界的”大飯店”是有節慶會聚歡樂意象的地方,這一切必表現在入口大廳的第一印象裡,而基本設計中把最能提歡愉氣息的大宴會入口放在大門入口之外,直接以電扶梯直通三樓大宴會廳,與客房門廳及其他公共空間入口完全隔離。就動線和使用機能分析而言剛全正確,但是就是少了些東方式的歡愉氣氛,不幸的是,這正是業主對於大飯店設計意象的訴求重點;另外,來自新加坡的業主由經驗中深切體認到停車位與餐飲服務空間營業上的相關性,要求增加一位以上停車空間到六百餘車位;同時,對於原設計中點綴性的餐飲服務間更物不可思議,因為在東方華人社會裡,大飯的營收中百分之四十至五十來自於附設的餐飲及相關服務收入,否則在業主的投資報酬率計算中是不值一試的,於是,自客房層以下全部重新規,地下室更增到三層,以容納更多停車,雨及來自三樓的機電空調設計。更新後的設計,把三樓的宴會廳推了出來,在一樓入口架構出一座超大門廊拱托出迎賓的宏偉氣勢,由雙層高的門廊引入挑高廿米的入口大廳,四週環繞著公共及餐飲空間,越過大廳是接待和高速電梯門廳,強迫穿越去感受那種略帶壓迫的堂皇感覺。由於四樓以上的客房呈U型配置,加上經濟柱間距的配置方式使得原設計客房層以下各層柱關係十分混亂,一方面基於隔間的靈活的需求,再者為使地下室停車空間能有效利用,於是要求結構設計師將客房層與下部個層的柱群關係完全脫離。在大範圍不脫8.5X8.5的模距下,各依所需配置,原則上第三層以下嚴格遵守8.5X8.5的模距下,各依所需配置,原則上第三層以下嚴格遵守8.5X8.5的結構模距下,各依所需配置。設計條件:1.地下三層,B3設備及服務空間,B2、B1停車場。2.地上一~三層-宴會廳、餐廳及門廳中庭。3.地上四層-設備管理及結構轉換層。4.地上五層健身中心及辦公空間,地上六~廿六層屬客房。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