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蘇花公路

蘇花公路的前身,就是清同治13年至光緒2年間,沈葆楨來台時所修築的三條連繫台灣東西兩岸交通的道路之一,即所稱的“北路”。清同治13年,日本人以琉球漁民被台灣山胞所殺為藉口,由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領,出兵台灣琅橋,發生了震驚一時的“牡丹社事件”。當時清廷為了鞏固邊防,即於同治13年9月至光緒年正月間,派沈葆楨來台展開築路的計畫,用開發山地的實際行動來安撫台灣山胞。這三路分為南、中、北三路,北路就是蘇花公路的前身,自開鑿到完成大約費時兩年,路徑崎嶇而狹窄,尤以清水斷崖處最為驚險;至光緒三年後,即因道路無人監護而荒廢了,光緒8年曾重修一次,但後來因為沒有屯兵駐守,道路又荒廢了。日據期間,經日人多次擴修為公路,並於民國二十一年完成和仁至太魯閣段的隧道工程而正式通車,時稱“臨海道路”。當時仍常受自然環境的影嚮而遭受摧毀的命運。光復後,列入省轄道路,改稱為“蘇花公路”。並開始搶修各處受損路段,而公路亦採行管制放行的方式,直至民國79年10月25日改為雙向通車,加寬的公路使得車輛更加絡驛頻繁,時至今日,蘇花公路已有一百多年歷史。

基本資訊

  • 作品語文
    中文
  • 全集/系列名
    世華網臺灣建築大觀園
  • 相關地點
    花蓮縣
  • 地點名稱
    清水/大觀/大觀/太魯閣/蘇花公路/牡丹社
  • 緯度
    24.862/23.9826/23.8525/24.1535/24.3084498/22.1766667
  • 經度
    121.13/120.685/120.865/121.624/121.7479925/120.8166667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