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北中山橋

中山橋原稱明治橋,興建於1901年,橫跨基隆河,連接南岸的山與北岸的劍潭山。台灣神社蓋在劍潭山,俯視台北市,可遠眺台灣總督府。由於從圓山到劍潭原本無橋,明治橋因此是台灣神社營建的附帶工程。明治是鐵製桁架橋,橋面木造,中為車道,兩旁為人行步道,步道欄杆有扇形鏤空雕花裝飾,給鋼筋結構增添幾分華麗與柔美。1912年橋面改造成鋼筋混凝土。1933年改建成鋼筋混土拱橋的明治新百,全長120公尺,寬17公尺,中間為車道,兩旁人行步道的欄杆由花崗石砌成,欄杆上裝有青銅燈柱,兩邊各一對,在當時被認為是相當「摩登」的橋,橫跨在基隆河上,造型典雅。明治橋改建為鋼筋混土拱橋,可從日本橋樑建築史的大背景來了解。1923年(大正十二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損失慘重,鐵也受到損壞,因此日本在「復興橋樑」時,採幅最新的橋樑技術,建造鋼筋混凝土拱橋。至今,日本還保存多座此一類型的橋,如東京都神田川的聖橋(1927)、大阪舊定川的水晶橋(1929),以及東京都石神井川的音無橋(1931)等。明治新橋在樣式上與上述的三座橋有異曲同工之趣。音無橋在東京都北區,仍是主要幹道的橋樑,有石階可以走下去,親近河水。1968年,中山橋的花崗石欄杆與燈柱被拆除,擴寬橋面,加車道,形成今天的面貌。中山橋長期以來是台北市區通往大直、內湖、士林與北投一帶的重要通道。此刻的中山橋,在眾橋環伺纏繞之下,還在盡它原始,或許也是僅存的功能。

基本資訊

  • 替代主題
    中山橋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民國19年1月25日至民國22年3月20日
  • 作品語文
    中文
  • 全集/系列名
    世華網臺灣建築大觀園
  • 相關地點
    台北市
  • 地點名稱
    南岸/士林/大觀/大觀/台灣總督府
  • 緯度
    24.0038/24.5861/23.9826/23.8525/25.042902
  • 經度
    120.694/121.107/120.685/120.865/121.51503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