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原名「吧哩嘓」,疑為竹塹社平埔族道卡斯頭目之名。乾隆年間,道卡斯族與新埔客家人和平並耕,然而道卡斯族漢化極速,乾隆末年,幾乎全部「客家化」。新埔雖為小庄,然清代及日據時期,卻是新竹縣的商業重鎮,為通往大溪、艋舺的水路要道。日人在新竹縣設置三所公學校,新埔公學校為其中之一,可見對其重視。真正新埔的仕人文學應始於日據時代。昭和四年(1929),藍華峰、新埔庄長葉心榮、大茅埔區長林孔昭等,組織詩社「大新吟社」。在此之前,全台詩社受到主張台灣新文學、提倡「白話文」者如張我軍等人的攻訐,從而引起第一次台灣文學論戰。而大新吟社成立於昭和四年,足見張我軍等人之論,對新埔人毫無影響。大新詩作有許多是客語以漢文表達,保留了許多客語式漢詩,許多流失的客語重又現身,此意義尤為重大。大新吟社擊缽如雷之際,新埔的民間文學亦即鼓喧天。此民間文學,完全表現在花燈民俗文化,現存新埔花燈會相關詩句共107首。對此文化有一整體描述,即有名的「新埔花燈勸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