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木柵動物園

木柵動物園
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早在1914年日據時期,日人大江氏在圓山開設一處觀賞花木與動物的所在供眾遊覽,翌年台北廳為紀念日皇大正即位,將之收買改為官營動物園,積極充實園內動物,是為台北市立動物園之濫觴。1921年,台北市施行市制,動物園由台北廳移交台北市役所管理,定稱「台北市動物園」,對動物欄舍及庭園景觀均再有改善,並積極蒐集珍奇動物。1934年收買鄰接土地,增設兒童遊園地,營運面積約達4.5公頃,飼養動物達443隻,其規模在當時的日本國內已是屈指可數,堪稱東亞地區的旅遊勝地。1944年底,台灣全島進入戰爭狀態,各地頻遭空襲,動物園因恐猛獸在欄舍毀損後逸出傷人,遂將其處死。據當年市府人員描述,熊等動物係以電殛,均拍照存證,但今皆散佚。唯一可見之第一手資料為當年之槍枝執照記錄1945年3月3日以7發子彈擊斃二獅。動物園的第一個時期就在戰火中灰飛煙滅...1945年台灣光復,1946年動物園由台北市政府接管,兒童遊園地劃歸工務單位管理。此時動物種類僅餘十來種,頭數亦寥寥可數不足百隻,一切乃重新建設。1953年,動物園改隸教育局,機構之目標著重在教育。1958年,兒童遊園地由民間承租設中山兒童樂園,1968年6月復收回歸教育局管轄,至1970年再併入動物園為附設兒童遊樂場,總面積5.8公頃。此時中山北路已經成為台北市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動物園前車水馬龍,圓山成為老少咸宜、最受歡迎的休閒勝地,曾經伴隨著無數的人們度過快樂的童年。緣於社會變遷、時代進步,自然生態保育之意識覺醒,現代動物園以其具備野生動物管理之專業知識,富寓教於樂之功能及豐富之教育資源,逐漸走向有別於傳統以娛樂為導向之經營,「動物保育」及「環境教育」因而成為現代動物園之目標。為因應此一發展趨勢,動物園亟於轉型成為現代化的保育教育場所,然圓山舊址狹窄已無擴展空間,乃於1973年籌劃興建新動物園。歷經13年之規劃、設計、施工,舊園於1986年8月15日關閉,結束71年的圓山時代,同年10月31日木柵新園開幕,翌年元旦正式開放供公眾參觀,台北動物園從此邁入新的里程碑。新園面積165公頃,位於木柵萬興里,園區為次生林山坡地所圍繞,結合自然景觀形成園區特色,目前已開發近百公頃。已經開放展示的室內展示館有教育中心、夜行動物館、企鵝館和無尾熊館,戶外展示區有台灣鄉土動物區、可愛動物區、亞洲熱帶雨林區、沙漠動物區、澳洲動物區、非洲動物區、溫帶動物區及鳥園區。另有爬蟲館即將完工開放,規劃施工中的昆蟲館及海洋生物館亦將在21世紀來臨的同時,開啟台北市立動物園發展的新頁。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料庫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文化資料庫
作品語文
中文
全集/系列名
世華網臺灣建築大觀園
相關地點
台北市
地點名稱
台北市立動物園/動物園/鳥園/新園/新園/萬興/海洋生物館/大江/大觀/大觀/木柵/木柵動物園
緯度
24.9969/24.801/23.7291/22.5258/22.7673/23.9548/22.5915/25.0012/23.9826/23.8525/22.9757/24.9989
經度
121.578/120.979/120.79/120.454/121.063/120.42/120.284/121.23/120.685/120.865/120.469/121.58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