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說明:基地位於南投縣漁池鄉緊臨中外聞名的日月潭,以作為日月潭觀光遊憩的延伸,其62公頃地原屬所有後經變更地目將原山坡地保育區規劃為觀光遊憩性使用,本區地質屬砂礫不利存水造成水源缺乏;有利的環境資源為樹林繁密,但其成長及栽培不易故希望儘可能保存下來,不過樹林變化困板吸引力薄弱,故考慮利用樹林作為背景再尋求主題,主題的選取經過濾漢文化、閩式建築及台灣少數民族文化,但漢文化及閩式建築訴求不易,所人缺乏造價高,無法完善地顯現其原貌,幾經波折後決選用台灣少數民族文化作為主題,因在現代化、物質文化的侵襲及保護政策的措施之下,這些文化特色即將迅遭遺忘,站在世界觀光的角色來看它也是真正代表台灣地區的特徵之一。區內包括有雅美、阿美、泰雅、賽夏、鄒邵、布農、卑南、魯凱、排灣等九族的部落,景觀佈局設置、家屋建均經學者專家考證指導,忠實地呈現傳統山地文化的特色,茲列各族之建築特色如下:一、雅美族:維美族人所居住的蘭嶼是一個純樸美麗的小島,位於台灣本島東南方的西太平洋上,距西方鵝鑾鼻約七十公里,北方綠島六十餘公里。蘭嶼東南方五點五公里還有一個無人居住的小蘭嶼。住屋特色:主屋-主屋位於前庭。由前庭進入主屋通常有兩排卵石台階作為上下之用。台階與主屋之間緩衝的空間。主屋分為二、三或四個門三種。四個門的由前到後分別為簷廊、前室和後室(兩個門或三個門的只有簷廊和後室)。其地面一間接一間作階級式升高。簷廊進入前室設有四個可以左右拉動的木門,約六、七十公分成四方形。前室內舖設厚木板,東側設日常用爐灶西側設裝箱型架子。由前室入後室亦有四個開口但不設拉動的木門,後室分成兩部分,前半段舖厚木地板後半段為泥土地。以脊樑下的鐘形羊角紋浮雕中柱作為左右分界,東西後側泥土地設儲存物料的架子;西面後側泥土地設煮迴游魚專用的爐灶。屋前緩衝空間的兩旁卵石擋土牆下設暗渠排水,因此即使大雨也不淹水。工作房-工作房建築在地面下有地下室。長方形、單房、舖設木地板,島北的部落與地面同高,島南的部落地板木柱承載屋頂結構,中央兩端各有一根木柱以承脊桁。柱腳都延伸到地下室埋於地下。地上部分兩側有雙層牆,內牆以木板橫向栓在柱上,外牆以卵石或木板和茅草堆。內外牆間約有六十公分的空間以儲存物品。室內有木板構成的天花板,四周及天花板下都設有儲物架。木牆板及進口中央木柱都有浮雕。進出口處有伸展平台是木地板,木地板是活動的作為地下室的出入口。地下室進是卵石台階,兩側緊靠木柱堆築卵石牆。後側有的有出口有的沒有。地面為泥土地。工作房的功用除堆放各種工具及物品外主要做為工作場所,熟做為臨時起居的地方。地下室將進口處活動的木板打開,可做為陰天舂小米的地方。涼台-涼台建在視野及通風良好的位置,是雅美人休憩聊天的場所。為長方形以四、六或八支木柱支撐茅草屋頂的台子。台面是高度約三十至六十公分的木地板,比較高的有樓梯上下。涼台八木柱以上的才舉行落成儀式。產房(亦為祈福小屋)-產房或祈福小屋為新人結婚而尚未分家獨立前的住外。通常建於主建物之附近,為矩形的小規模家屋,有一出入口,內有板床及爐灶等簡單設施。婚後若生下男嬰,則在產房外用一竹竿綁一細麻線,線端綁一小螃蟹插於屋外為記號。二、阿美族:阿美族分佈於台灣中央山脈東側沿太平洋岸的狹長地帶,北自花蓮市的奇萊平原南達台東以南的太麻里東南到恒春附近。其居住地拔高度都在五百公尺以下。住屋特色:普通住屋-一般家屋居住十餘年即拆除重建。建築五、六年後因家中人口增加空間不足使用時也常拆除重建。子女成年結婚三、四年有二子女後大多分家另建小屋居住,屋頂茅草每隔三、四年需換修一次。修建房屋一般都在收穫後八、九月農閑時為之。建築新屋或拆除舊屋前都需先行祭祀。子女欲分家時,家長指定一附近之地讓其建屋,建屋前其父在家內以酒及米糕為裸祭,向神祈禱保祐新屋順利完成。拆除舊屋前屋主以酒、糯米糕、團及檳榔等祭於門內,告知神祇要拆除舊屋,新屋建成後再請其入宅。阿美族家屋為平地式,可分為單室正門與複室側門兩類。北部阿美之家屋形式以前者為主;南部阿美族以後者為主,中部阿美則有混合使用。傳統式住屋一室兼作睡眠、作息及炊事之場所,草蓆、被褥、衣飾及欠食器皿、率作工具都放於屋內但各物有一定之放置位置。阿美族之耕作生產方式由燒墾進步到定耕後其住屋佈置方式才逐漸將炊事及農具室改在室外並另在農具室側建牛舍。其他附屬建物-穀倉每家都有,普通人家有二倉富者可多至二十餘倉。阿美族之穀倉建於地面而無防鼠板。豬寮建於住屋附近。牛舍、牛車房及堆肥處均建於住屋附近不與家屋毗連。三、泰雅族:泰雅族人居住在台灣中北部山區和高山地區河川之中上游河谷一帶,北起烏來南至萬大;西地南勢東至南澳的廣大地區,以雪山山系西北斜面、東北側及大嵙崁溪之中游、上游溪谷為主。垂直分佈,自海平面起一直到海拔二千公尺,而約百分之六十的部落分佈在五百到一千五百公尺的山區。住屋特色:泰雅族生活地域是台灣土著中最廣的一族,又分兩個亞族、四個族群,在風俗、習慣及語言上有些差異。在住屋的形式分類上雖因地域、地形條件有些不同,但其基本配置及生活設施都很類似。因在地理環境或自然環境材料上有些不同,所以住屋的用材也有不同。平面基本配置為矩形單室,有從長向也有在短向邊開門的。室內四角落置有寢台,寢台之間設有火爐兩處,爐火上方設有吊式棚架。因為生活環境不同住屋樣式又分成兩種樣式:一、豎穴式:就是住屋內部地面向地下掘深約一、二公尺,用梯子或踏階上下。南投仁愛鄉合歡山附近、宜蘭南澳鄉等部落海拔一千公尺以上氣溫較低,所以多採取此種樣式。二、平地式:住屋內部地面比屋外地坪高一點,或室內外一樣高。大部份部落均採此種形式,也有一些原採豎穴式因部落遷移或環境材料改變而變建或新建為平地式住屋的。四、賽夏族:賽夏族是台灣山后中人口少,分佈範圍最窄的一族,共有3816人,分佈於新竹縣五峰鄉的五指山區與苗栗縣獅潭、南庄的加裡山區。住的海拔高度約自五百到一千五百公尺之間。住屋特色:賽夏族因為住環境在山區南方與泰雅族混居在平和漢人接壤,因此其住家形式上亦受到兩族的影響頗多,很難找出賽夏族的特色。樣式上都為平地式,也就是室內室外無高差情。賽夏族住家構造材料大部份以竹材為主,與泰雅族在新竹、苗栗地區的住屋類似。但在接壤漢族的地方獲而也有使用土角磚或土牆壁的情形。附屬建物穀倉、豬舍、雞舍都建在住屋附近。道棚及獸骨架則建在部落各姓祖靈祭司者家附近。五、鄒族、邵族:鄒族分佈於玉山西側,高雄山地的卡那布與薩阿魯阿,包括南投縣信義鄉、嘉義縣吳鳳鄉和高雄縣三民、桃源二鄉部份山區。部落內人口聚居情況密度高,居住之海拔自五百至一千五百公尺。其社會組織以父系氏族為構成單位,為定居在一固定地區的地域團體。其中心部落稱為大社(hosa),為最早形成的聚落單位,以會所為其組織中心。六、布農族:布農族住在台灣中部山區的中央部分。天氣潮濕多雲霧,日照率低。地質方面大部份為石質土壤,坡度又大不利耕作;若干地區為岩層,尚有地下水。岩層大都為粘板岩。七、卑南族:其族人的活動範圍大致不超出台東平原,也就是現今台東縣卑南鄉。在夏獻綸的臺灣與圖中記載,卑南族的「番社」共有:卑南大社、知本社、呂加罔社、射馬干社、那里八社、大巴六九社、北縣閹社和班鳩社等八個部落。俗稱「八社番共」。八、魯凱族:自古以來魯凱族來和排灣族的拉瓦爾亞族及布曹爾亞族合稱「傀儡番」,又稱「澤利先」-山地人之意。其實屏魯凱人(霧台鄉)和高雄茂林鄉下三社群,台東卑南鄉大南群為一系統。部落分佈在海拔一千五百公尺以下,而以五百到一千公尺之間的淺山為主要分佈地區。九、排灣族:排灣族分佈於中央出區南段,北起益寮溪上游武落溪大母母山一帶,向南直仁恒春半島,東南則包括山麓與狹長的海岸地區。就部落分佈地區的標高而言,排灣族所有的部落均在一千五百公尺以下,而以一百至一千公尺之淺山為主要分佈地區。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