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茶郎回家」是桃園客家地區流行的山歌,歌詞描繪了清朝時期往來於台灣、汕頭與廈門間的粵籍茶商等待的心情。在移民與墾殖的歷史過程中,不同時期的移民自然佔據著不同的地理區域、從事著不同的經濟活動。客家族群移民多居住於近山的丘陵、台地,選擇的維生方式以茶產業為主。茶業的發展有幾個因素:台茶起源於外銷,也因外銷而發達、社會制度的支持、自然環境的配合。茶是延續清代大墾首、貿易性格相當重的產業,客家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具有相當程度的市場性格。客家族群之所以會在桃竹苗茶產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除了自清以降台灣茶貿易的蓬勃發展、政府政策的鼓勵,地理環境更是影響客家族群選擇種植茶葉的主要因素,「種茶是因為天旱」。因此,北台灣茶產業的發展是移民者在不肥沃土地上求生存的一連串適應過程,這樣的過程也部分地解釋了區域農產經濟的發展,例如南部客家移民村(美濃)的菸草經濟、北部的茶產業即為明證。桃竹苗的客家人之所以會從事茶產業,移民前的同業經驗不是主要的因素,移民之處所處的自然、社會環境,乃至於世界貿易的發展均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