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北火車站

配合1983年台北市中心鐵路地下化工程規劃而舉辦的台北火車站新建工程的競圖曾引起極大的爭議。由於執行整體規劃的單位認為國內工程師沒有設計過鐵路地下化的經驗,在舉辦台北火車站新建工程競圖之前已委託外國技術顧問機構承辦鐵路地下化工程的細部設計。建築師所設計的台北火車站的結構必須完全配合已經決定的地上鐵軌道系統。因此舉辦競圖的目的只是為了能為台北火車站找到具有創意且可以顯示中華文化的造型。以四披水的盝頂大屋面所覆蓋的大量體,配合格柵分割的牆面,試圖表達文化特色的台北火車站,取代了日據時期所興建的舊火車站,由於建築主體向東移破壞了原本與省立博物館形成兩端街道端景的軸線關係。內部以挑空採天光的大中庭形成開敞的內部空間,商場、文化藝廊與辦公空間則環繞在中庭四周的上方樓層。四面都有出入口的動線規劃讓人潮的集散達到便利的狀況。由於必須遷就於在設計之前就決定的地盤配置、結構系統、甚至車站內的地上與地下樓層配置,建築師在本案顯然只能扮演比較消極的「化妝師」的角色。正如同十九世紀歐洲剛開始建造火車站時的狀況一樣,相較於工程師能夠運用新的材料與工程技術解決大跨距的月台需求,建築師在當時就只能以歷史的語彙進行建築樣式的裝飾,使基於科學基礎而產生的成果能提升到藝術的境界;此種分工的方式,經過一個世紀之後,依然在台北火車站規劃設計中出現。事實上,隨著小汽車的普及與運輸系統的多元化發展,火車站在都市中所扮演的角色也產生了重大的變化。都會區的大眾運輸系統與高速鐵路的發展賦予火車站新的生命,火車站建築本身也從十九世紀強調紀念性建築的地標意義轉化成表達速度感而呈現輕盈與透明的造型。從這樣的發展看來,在外國技術顧問機構的介入下,台北火車站或許真的採用了許多尖端的工程技術,不過在建築空間思維上仍舊是十九世紀火車站建築的思考模式。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沈祖海 KMG 陳其寬 唐榮 交通部台北市區地下鐵路工程處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西元1984年-西元1989年
  • 作品語文
    中文
  • 全集/系列名
    世華網臺灣建築大觀園
  • 相關地點
    台北市
  • 地點名稱
    唐榮/台北火車站/省立博物館/大觀/大觀
  • 緯度
    24.8755/25.0479/25.0432/23.9826/23.8525
  • 經度
    121.003/121.517/121.515/120.685/120.86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