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傳統的製糖業,從南到北、從西到東,都可發現製糖器具的遺存。新竹市大庄南邊有「廍仔」,在新竹縣橫山鄉鐵路車站西南發現「蔗廍」、關西鎮118號公路馬武督西邊也有「蔗廍」地名。「廍」就是傳統榨糖、熬糖的場所,有「廍」字的地名成為我們追蹤傳統製糖所的重要線索。最早的榨蔗技術源於印度,十七世紀初期荷蘭統治台灣,榨蔗技術由中國帶入台灣。台灣早期的榨蔗皆用石車,台灣東部是目前唯一發現木輥的地方,主因是石車由福建運入,東部運送不便而以木製品替代。一個蔗遺廍的內部空間可分為榨蔗與熬糖兩部分。榨蔗由牛拉動石車,挑至廚房熬糖,熬糖有鍋數個,分段將蔗汁熬製成糖。製糖的組織到清代才開始有比較詳細的資料,可分成牛掛廍、牛犇廍、公家廍、頭家廍四類。1860年台灣開港以前,糖是台灣輸出大宗,產地以濁水溪以南至高屏溪一帶為主,開港以後,往南往北擴張。十九世紀末日人統治之初,東部發現利用兩個斜齒輪帶動橫鐵車的榨蔗機。近代榨蔗技術的新發展,第一個改變就是石車或木輥由兩個變成三個,第二個改變就是轉力增加,犁擔增加為二或四條。傳統榨蔗機最大的改變是從立式變成橫式,並配合斜齒輪的利用,獸力由馬取代牛。當蒸氣、石油取代獸力時,新式的榨蔗機就出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