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福林公園

福林公園位於中正路與福林路的交叉口,中正路是赴陽明山及故宮的重要孔道之一。所以我們覺得它是一個都市性質的基地,至少面向中正路的一面應該是開放性,甚至是廣場性的。而面向前總統官邸一邊可以是較為靜態或田園的感覺。將親切可親的雕塑引進都市公園裏是規劃單位一貫的理想,重要的是雕塑品的水平及可親性是否能合乎期望,黎志文教授與規劃公司在台中美術公園,有過一次成功的經驗。原規劃除了雕塑廣場的概念,應業主的期望要有小橋流水涼亭的傳統造園八股,不過規劃單位用的是閩南式建築,以期與雙溪公園的官殿式對比一下。後來因為預算不足取消了。原規劃曾計劃將基地堆出三公尺高的土丘,並有小劇場順勢而成。後因業主指示倉促變更為一公尺高。土坡降為一公尺,三公尺高的劇場結構乃成為怪物。為避免劇場結構體將基地草坪與街道之關係切斷,劇場中段也犧牲了二公尺以維持空間的穿透,劇場兩側因此形成二個尷尬的花台。設計變更,時間又匆促,最後的策略是讓規劃簡單,保持通暢完整的動線以及開敞的草坪。從公園設計觀之,福林公園其實問題多多。如果大家覺得有可取之處大概是因為幾個基本規劃定位的掌握:第一,開敞性的空間。第二,堆起的小坡,地形變化有助打破都市平地的單調。第三,黎文的雕塑具可,尤其是”泉水”的高度給了福林公園的第三個向度很有幫助。第四,夠簡單,簡單遮九醜。第五,公園處增加了一些長成的樹木,使園人綠樹提早飽滿起來。  福林公園內的雕塑有石雕作品五件,分別在「雲」、「山」、「瀑布」、「井」、「能」等 和一件高約十公尺「泉水」的鑄銅作品。而這一波浪形面上的黑鑄銅作品安置在公園內之中心點,作為公園區之地標。由於其高度,所以非常醒目和引人注意。人們進入公園內,沿著小徑走便會欣賞到以上五件山水石雕作品。石雕以不同的技法雕製,而取材盡量保留石材原有的自然風貌,營造出一股古拙自然之美。石雕安置在小徑旁,觀眾走近石雕可接觸到石材本身,或甚至可攀登造型之上,可坐著可躺著休息其間,兒童更可在石雕上遊戲玩耍。這些石雕盡量能與觀眾接近,和提供一遊戲休閒之場所,是這一群石雕在公園內之設計特色,和添加不少造型美感和生氣。使附近居民一優美之休閒空間,想這是景觀設計師與雕塑家在環境設計上所希望達到之目的。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欣境工程顧問公司+黎志文 台北市公園路燈管理處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民國77年1月至77年4月
  • 作品語文
    中文
  • 全集/系列名
    世華網臺灣建築大觀園
  • 相關地點
    台北市
  • 地點名稱
    泉水/雙溪公園/故宮/大觀/大觀
  • 緯度
    24.9123/25.098/25.1023/23.9826/23.8525
  • 經度
    121.123/121.538/121.548/120.685/120.86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