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原則:本案之規劃原則是以「人為本位」:先認招收對象的特性,以及啟明教育的內容:再以「天為條件」:瞭解環境的特性以及校地資源,經過綜點研討的結果,後擬定學校的規模及校區的發展,作成本校規劃設計之草案。使學校建築配合教育計劃,以建築環境來實現啟明教育的目標。招收對向:本校招收之視覺障礙學生,包括全盲與弱視兩類。全盲者是指無法利用視覺接受教育,須經由視覺以外的感覺來接受教導。譬如觸覺、聽覺及嗅覺等,其視力經矯治後最佳優眼視力測定值在0.02以下。弱視指可以利用視覺接受教育,但須經過特別輔助教學方法予以教導,如利用放大文字及墨字等,其視力測定值在0.04以上,0.3以下。監護系統:視覺障礙的人,對於方向的尋找頗為困難,為了安全,可以在轉角、分叉口、高差平台等處使用點狀導盲磚提醒他的方向;或以引導鈴聲或引導扶手,貼上點字牌,標示房間名稱,引導其進入目的地。對於弱視者,則應考慮於大門、樓梯、通路及廁所內採用強烈對比的色彩,增強其辨別力。視障者的移動能力常因環境的陌生而增加困難,為了步行的安全,除了靠別人扶助之外還可以利用導盲犬,或手杖的幫助達到行動的方便。故在建築環境設計上應使用對手杖反與較敏銳的地面材料,而以對聲音容易聽清楚為原則。而在整體規劃上注意空間構成單純,動線系統簡捷,通道寬,高差少及避免有障礙物;利用環狀走廊,樓梯及電梯確立完整的監護系統。為方便障礙程度較嚴重者及多重障礙者之行動,應考慮無障礙環境之規劃,方便輪椅及拐杖之使用。如設計坡道、殘障用電梯及專用廁所等。教學重點:啟明學校鄉教學上特別重視學生在生理上以及心理上的重建,使學生瞭解並接受自己的缺陷,進而培養其克服視障所必需之基本知識、技能、習慣與態度。教學重點有下列三點:1.加強生活教育,美化生活環境,變化學生氣質,使學生成為堂堂正正的高雅之人。2.針對視障學生心理與人格,加強輔導工作,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使學生或為能適應正常社會生活的幸福之人。3.根據視障學生之興趣,需要及能力,加強職業訓練,使學生成為「身殘人不太;眼盲心不盲」的有用之人。學制:啟明學校在學制上的特點為涵蓋自幼稚部以達高職部之完全學校,學生年齡相差懸殊,課程內容也各不相同。課程:各部課程除了生活訓練、定向移動及中職部職業訓練課程之外,其他科目之內容、教材均與一般同級學校相同。回歸主流:教育方法則是採取個別化教學與系統教學法,使教育、社會與醫學結合,並提貨親職教育的機會,強調家長參與的重要性,以達成生活、社會以及職業適應的教育目標,使視障學生能早日回歸社會主流。基地特性:基地位於台北市士林區三玉段市立體育場北側之學校預定地上,距士林火車站約三公里。基地面為1.46公頃,呈梯形北面為上底,長89公尺,與民宅相鄰,現有兩層獨棟別墅,及七層高級住寓,可擋住冬天由山上吹來每秒3.9公尺的東北季風。東面則與市立啟智學校預定地相鄰,基地長137公尺,再過去也是國小及國中學校預定地,為低層之學校建築對吹向本校的常年東風,當不致產生阻擋,對學校的氣候環境十分有利。南面為梯形的下底長136公尺臨接12公尺寬尚未開闢之計劃道路,計劃道路以南則為寬廣之市立體育場預定地,視野廣闊,無建築物之遮擋,使冬天可獲得充分之日照。西面臨接45公尺寬之忠誠路交通方便,車較多,往南可通向中山北路六段,直達台北市區,往北可接天母東路通到芝玉路,繞過芝山岩,到達士林的雙溪公園,或轉上陽明山仰德大道。地區氣候溫和,平均氣溫約22度左右常年風向為東風,雨量沛,年雨量可達3300公釐,十月至翌年三月則山多霧,斜風細雨,故規劃時應注意其向方位,以獲取氣候環境之優點。設計理念:因本校基地北窄、南寬,故我們在基地的南邊配置了體積較大主體建築空間,北邊配置了較細小的宿舍空間,中腰則留作為呼吸的運動場空地。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