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特性:基地位於台北市政治大學木柵校區內,南為學校行政大樓、西面為餐(二層)、東面為果夫樓(二層)、北面為學生書店(二層)。設計條件:本工程包括下列兩個使用單位:(一)資訊大樓部份:為全校電算中心,地上六層、地下一層;內部空間包括國際會議廳、階梯教室、微電腦教室、主機室、工作站、圖書室、辦公室等。(二)教室大樓部份:作為一般教室使用(40間)為地上四層、地下一層。外觀設計須作整體考慮,並要求使用上與管理上劃分明確,能適度聯繫又不相干擾。設計構想:一、環境的約束化為設計的潛力-基地正前方靠右面對行政大樓兩公尺高梯級及有門主軸,靠左斜對開放空間引至運動場,左側上方與45度凹角之學校餐廳大門與梯級對峙,右側則為校門旁,正待規劃或改建之兩層舊建築物,雖然內含多方面的衝突,設計概念之精彩處因此脫穎而出。本案採用L形之規劃配置,原因如下:1.對行政大樓退縮,除表達尊敬外,還可以空出一開放空作為校園一重要活動節點。2.資訊中心置於基地之左方更可經由開放空間納運動場於窗前。3.留出右方一片天空作為校園末來規劃更多的可能性。二、對應圖書館前之廣場-形成校門入口處左右各一主要活動節點;大學圖書館位於校門之右方,前為一廣場,形成一學生活動節點。目前本基地剛好位於校門之左方,希望能創造另一對應的活動節點。使得校園之環道過溪接山區校園一圈,回到此兩個活動節點上,而該兩個活動節點,正是校園主要互動之處,那裡有圖書館、資訊大樓、行政大樓等。三、尊重周邊環境贏得整體之尊敬-問題解決的關鍵處處皆是,唯獨設計意念應與環境的特性呼應,行政大樓之設計表現過於專制,本案除了退縮回應外,以大片植栽減弱其凌氣,喚回人性活動之開放空間,建築則盤據於行政大樓之左前方,較具東方意識與中國傳統方位的意識。其造型設計與材料自然融洽於該場所中。四、服務區作為兩大構件之連接體-資訊大樓與教學大樓在屬性上幾乎完全不同。資訊中心要求的是高度安全與方便管理及空調式的半封閉空間,作為全校的首腦及與外界資訊交流中心,其研究與開發之功能較重於知識的傳遞。教學大樓則為大學部之一般教室,具強烈的開放與可及性,除了在形式上反照其獨特性格外,再以服務區作為兩大構件互動之連接體。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