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灣大學學生活動中心

六○年代我國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型態透過這座王大閎設計的台大學生活動中所傳達出來的是一種靜態的、優閒而略帶肅穆感的表情,這是王氏繼其1954年建南路自宅及1955年松江路羅宅等一系列揉和密斯式與中國風的小住宅之後,首次機會對公共生活的領域發表其建築上的詮釋,值得注意的是,這是規模遠大於住的建築,建築師於是得以使用抬高的台基、高聳的柱廊、超尺寸的紅色大門以及續的折板屋頂來顯示其公眾尺度,而另一方面並藉著優美而有傳統聯想的方格窗使建築物的氣勢軟化,同樣的作用又來自一方僅供靜觀的小中庭(事實上是一個庭),並藉以促進空氣之對流,增添閑適的氣氛。至於細部方面,王氏再一次地練了正方格及修長比例的手法,製造了王大閎式的傳統意味,這一點上他是成功,然而綜觀形式之整體,折板結構所造成之工廠意象則完全乖離了學生活動的內,或謂出自大跨距之需要,或謂在簡化中國屋頂,卻都無可否認地已經造成了也意料之外的語意混淆。

基本資訊

  • 替代主題
    國立台灣大學
  • 創作者
    大洪建築師事務所 國立台灣大學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民國50年
  • 作品語文
    中文
  • 全集/系列名
    世華網臺灣建築大觀園
  • 相關地點
    台北市
  • 地點名稱
    國立台灣大學/大觀/大觀
  • 緯度
    25.0159/23.9826/23.8525
  • 經度
    121.537/120.685/120.86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