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特性:基地位於中央大學區中央主軸線心臟地帶,地形為平整四方形,周圍環境東側為行政大樓,西側為舊有圖書館,南側為理學院,北側為文學院。設計需求及分析:一、新館建築應足敷未來二十年發展之需要,以服務6000名師生及藏書45萬冊。二、建築之設計應兼具美觀與實用之原則,造型方面應能表現中大優良之傳統,且與周圍之環境及建築物配合。三、建築之設計應以最少之人力便於管理圖書資料及服務讀者為基本要求。四、新館為開架閱讀,保持彈性使用,除技術服務部門及行政管理部門外,各層平面應儘量避免隔間,或以活動隔間為原則。五、全館採用分層分區使用之中央空調系統設備,但應考慮能源節約之利用。六、建築設計應儘量採用自然光,但自然光不寥直接照射書籍。七、全館之設計應考慮障讀者用上之便利。八、新館以服務6000名師生及藏書45萬冊,閱覽席位1000席,並設有個人研究小間、視聽資料室、縮影資料室、閱報室、資訊室、研討室、討論室、展示室、行政管理室。設計方法及過程:配置計畫-1.中央常學位於中壢雙連坡山坡地上,圖書館為中央大學最重要的學術研究象徵;因此位於校區主要動線縱橫主軸的交叉點上,背面朝西,與舊有圖書館相鄰,正面向東,與行政大樓之間有一大草坪廣場,將來必將成為師生聚集的重要戶外空間。2.為考量日後圖書館之擴充,本案建物取鄰舊圖書館,未來可視情況更新舊圖書館內外裝修,並又天橋或地面挑空玻璃帷幕與新圖書館連接為一體使用。平面計畫-1.入口大廳挑高三層,一則使低層區讀者感覺到閱覽空間相互延性,及幫助自然通風 二則利用空間虛實之變化,增加閱讀空間情趣。2.行政區集中於北側1F及2F,不致使管理與讀者動線交錯,造成干擾。3.樓電梯間、洗手間、空調機房、設備間共同形成的服務核心,集中設置於建築物兩側,以提供完整之圖書閱覽空間。4.平面之配置以7.8平方公尺為基本模矩,配合4或5列開架式書櫃之排列,以達到空間之經濟使用。5.全館內部隔牆除樓電梯、設備間等公共空間採R.C.外,皆採輕隔間,以利未來彈性變更使用。6.全館區採無障礙空間設計、設置殘障坡道、殘障電梯、廁所等以提供殘障讀者之便利使用。造型計畫-1.總圖書館正面向東,面向校門入口,為8層樓36米高之型方型建物,兩側電梯及樓梯間、設備間以實體處理,長向立面開窗,並做成「大門」框架型狀,以對應象徵學校入口,自中壢段高速公路上遠眺,即可清楚看而整個造型。2.立面造型低層區部份做階梯狀之格柵板處理,除提供戶外之休憩空間,更塑造出建築物親潑之意象。3.建築物背側做遮陽板處理,克服西曬問題,並增加造型之變化活潑。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