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街屋

台灣街屋形式依歷史前後有不同的風貌,依結構的不同,騎樓形式有以下四類。(騎樓:臨街面設置騎樓使店面空間得以向外延伸,拉近商品與顧客之間的距離,同時也是具有遮風避雨防曬之效的行人通道)1、木屋架結構:騎樓屋架用木材或竹管搭接,以承接屋頂,特別講究者,屋架上還配有雕花的束材及瓜筒。多出現在閩南粵東式的街屋,比起拱圈騎樓,較具通透感。如金山的金色里老街。2、木樑結構:通常出現在二層洋樓式街屋。騎樓頂部的直向木樑搭在立面牆體與店門柱之間,往上承接橫向木樑與二樓樓板,結構簡單。如金城自強街。3、拱圈結樣:以紅磚或石塊為材料,砌築弧形拱圈,形成拱廊騎樓,呈現出隧道般的深邃空間感。此種形式較常出現在閩南粵東式及洋樓式街屋,且最能展現騎樓的韻律美感。如磚砌拱圈的舊湖口老街、石砌拱圈的高雄旗山老街。4、平樑結構:騎樓開口呈方形,多以水泥樑承重,常出現在巴洛克式或現代式的高樓層街屋,以結構功能為重,變化較少,與現今的騎樓類似。如台北迪化街、西螺中山路。台灣街屋立面外觀依興建的時代有律動的洋樓式:出現於清末及日治初期,多為磚木結構、二層樓建築。受到洋樓的影饗,以紅磚半圓拱砌築立面,常見形式有單拱或三拱,屋簷以女牆或欄杆封住。一樓店門仍以一門兩窗為主,二樓多與街面齊,並開有三個拱窗,或設拱廊。除了女牆裝飾略有不同,整體而言顯得整齊劃一,連續的拱圈亦使街道充滿律動感。如金門金城自強街、舊湖口老街。

基本資訊

  • 作品語文
    中文
  • 全集/系列名
    世華網臺灣建築大觀園
  • 相關地點
    台灣 金山 高雄旗山 台北 迪化街 西螺 中山路 金門
  • 地點名稱
    金山/金山/高雄旗山/高雄旗山/迪化街/迪化街/迪化街/迪化街/迪化街/西螺/湖口/湖口老街/大觀/大觀/旗山老街
  • 緯度
    24.7678/25.2197/22.88985/22.8702492/25.0686663/25.0581878/24.9177887/22.6804715/22.6525825/23.7755286/22.9485/24.8786/23.9826/23.8525/22.888952
  • 經度
    121.223/121.64/120.483828/120.4703258/121.5108654/121.5096501/121.2048078/120.4789661/120.277763/120.447285/120.467/121.058/120.685/120.865/120.479949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