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初期來台居民的生活形態以務農、捕魚為主,生活器物以實用為主,不求美觀精緻。清末時期,台灣居民因自製的日用家具與寺廟彩繪的需要,已有向福建進口漆料在台販售。而日本治台期間,隨著日本在台人數增加,漆器需求量隨之增加,開始引進漆樹種植,及日本傳統漆器製作技術和風格,並將台灣本土文化及原住民文化融入漆器設計中。日本靜岡縣理研株式會社於1941年在新竹市設立理研電化工業株式會社新竹漆器工廠,原本計畫生產鋁製漆器外銷美國,因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乃以生砍木胎漆器為主。理研的第一批員工除學習漆器的製作技術與生產外,每週有一日共同學習基礎美術、語言及修身等課程,此前瞻性職業訓練及員工成長課程的提供,在當時工商界是屬罕見。待台灣光復後,理研由台灣工礦公司玻璃分公司接收,稱為玻璃公司第四工廠(後改稱玻璃公司新竹漆器工廠),繼續生產木胎漆器為主,惟民國38年後,工廠日籍技師返回日本,再也無漆器製作技術教學。理研生產產品分為和類、盤盆類、碗類,第一、二級品質產品銷往日本,第三級品質則內銷台灣。理研的員工在理研結束後,許多人轉入木器工廠,成為台灣雕刻、唐木家具、紅木家具的再發展骨幹,在日漸式微的傳統工藝實與文化的發展有其重要意義。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