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佑副教授嘗試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將西方近代建築思潮變遷予以系統性的分析,再以西方建築與新竹市區建築案例做實務上的相互印證,帶領讀者一窺建築藝術之堂奧。近代建築樣式的沿變分為近代建築思潮之醞釀、國際式樣形成、擴散與沒落,及後現代建築之發展現況。 近代建築思潮由工業革命後以強調機械生產來服務藝術創作的運動,且以自然界的動植物為主要修飾圖案開始展開,然此新藝術風格卻在第一次大戰後由帶有機械味道的裝飾藝術所取代;隨後成立的德國工藝聯盟則排斥任何裝飾性風格,強調追求實在主義的美學觀念;源自義大利的未來主義運動則多停留在烏托邦的都市與建築規劃上;與蘇聯無產階級專政有關的構成主義,嘗試以新的材料、裸露性的輕盈結構與不對稱的建築量體來取代傳統權威性的厚重建築外觀;同時荷蘭的風格派以原色的正方形與長方形色塊構成不對稱的建築方面為其建築特色。 國際式樣則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第一代住宅建築展示出現代建築設計風格為標準化與彈性化的建築施工方式;之後設計建造的建築均呈現水平代窗、承重性之骨架系統與平屋頂;而較富有的美英法等國亦同時發展出華麗且裝飾性強的建築風格,此裝飾藝術風格服務對象多為上層社會階級,建築類型多數為商業性與娛樂性之用,與國際式樣的為「民」服務精神有著不同的社會階級意識型態立場。惟二次世界大戰後強調經濟性及合理性之國際式樣建築全面的取代裝飾藝術風格,世界強國美國則繼續將此現代化之建築風格,如其國力之擴散至世界各地。直至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期,國際主義建築時代結束,後現代建築繼之而興。 後現代建築主要內涵為後現代主義、高科技建築、解構主義,具有非理性、諷刺性與個人主義的設計特色。 作者續以新竹市近代各建築案例與上述國外同樣之建築風格作品做一對照,可得知新竹市與台灣其他城市建築景觀具有建築群間缺乏相互對化與連貫性、建築立面多為臨時性之特性,並期待一般民眾如能重視自宅或整體市容建築景觀,建築業主與建築師將會在台灣市容美化做出更多正面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