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建立新竹生態網路及藍帶系統的可行性   

為思考新竹未來發展規劃方向,重新檢視新竹這個城市時,發現在人的品質上,新竹仍維持親切的人際關係,然而都市環境似多以建築發展為導向,綠地公園配置零散,對溪流河道空間仍偏向於單點的整建,尚未從整個都市藍帶系統上做整體性的思考。張華蓀認為溪流所形成的帶狀空間可以成為新竹市的“藍帶“,強調一個連續性以及生態、活動及防洪上的多重功能,“生態綠網”則是從整個都市角度串聯城內的藍綠帶系統,提供生物脫離人工環境,連點成線、四通八達的網路。目前新竹市水體面臨水道混凝土化、直線化、窄化、後向化、斷續化,而且無近水之空間設施,水體也被污染,使得情況演變成惡性循環。但只要政府單位立即淨化水質,停止以混凝土堤防進行河川整治工作,以生態網路的觀念,擬定水岸區域以水體為主的都市發展計劃,使水岸成為新竹都市中生態網中的主要幹道,重新進行溝渠自然化的工程。以此構想,除了東大溝已受到重視外,作者再以客雅溪及隆恩圳為代表,更仔細分別討論這兩條水道所面臨的機會及挑戰,希望拋磚引玉,期待市府儘早研究規劃,使新竹市成為結合生態、人文與科技的竹塹城。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張華蓀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98/07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