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灰泥捏塑成形,表面再上漆,常出現在壁堵、墀頭或脊堵內。「泥塑」也稱為「彩繪泥塑」,為以灰泥塑形而表面上漆的手工藝品。「灰泥」係傳統建築中磚、石組砌之黏結物,它有幾種配方,其中最考究的即是泥塑及剪黏用灰泥。此種灰泥除了具有一般灰泥所用的石灰(貝殼灰)、煮熟的海菜及麻絲外,還添加糯米漿及紅糖,乾硬後色澤潔白、質地細緻,以之塑造泥偶,與陶土有異曲同工之處。表面漆上顏料後,不仔細辨認,常被誤以為是交趾陶作品。泥塑雖不及交趾陶之精緻及耐用,但因具有價格低廉、容易製作及作品尺寸不受限制等有利條件,故而得以普及於中小型寺廟及宅第的水車堵、身堵及屋檐排水口上。在本省的泥塑作品中,面積最大者為高雄左營舊城北門外壁栱洞兩側的門神塑像。這對據說左為尉遲恭、右為秦叔寶的門神,高二百三十公分,寬一百一十六公分,灰泥上尚留有土黃、朱紅、紫、靛青及黑色油漆。除了龐大之外,人物造形古拙而層次豐富,線條流暢而形象生動,藝術水準也相當高。更難得的是它完成於道光年間,距今約有一百五十年之久,長久以來,任憑風吹日曬雨淋,外形依然大致完整。以手工捏塑成形後,上彩或上釉燒製而成的泥偶或陶偶,在建築上常見的是交趾陶和泥塑,而剪黏的原型即是泥塑。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