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老街位於民權街,建於1913年,早年船隻由淡水河經大漢溪,接支流三峽河,是船運的集散地,後來輕便鐵道拆除,就逐漸沒落了。與其他老街相較,三峽老街地勢起伏,建築也較不統一。三峽老街一般指的是民權街的南段,長約二百公尺,其建築從民國初年留存至今。民權街原名三角湧街,是三峽早期的市集中心。今天所見到兩旁的建築,是日治以後才重建的。據說,當年蓋老街所使用的磚塊都是遠渡日本過來的。在老街上你可見式的古老房樓,外觀雕刻精巧,整體規劃給人濃濃的古早味;只是現在老式建築,已所剩無幾。目前三峽老街所保存的部份,僅剩餘民權街的部份,是全台灣現存最完整的老街。巴洛克式的建築矗立於街道上,走在百年歲月老街上,豐富你心靈及視覺。老街所給人溫柔及些許的哀愁,近年來,因都市計劃,再加上當地居民與政府相關單位,為拆與不拆,展開拉鋸戰,反至老街問題令人受囑目。在老街上,隨性地走著,你可以發現到有許多的玩藝,盡在其中,若你能用心,隨處可見令人眼花撩亂的早期文物,種類繁多,可謂是咋舌稱奇。老街上還有早期的甘仔店,不妨到此來體會古早童玩及情趣古味。此外,你可以走到仁愛街上,欣賞與民權街不同建築,在此建築大都是屬英式古典式,及日式房舍,典雅風格給人優雅感覺,街道上散發的異國情調你可千萬不可錯過。在三峽鎮中心的民生路旁,是創建於乾隆34年間的清水祖師廟,廟內供奉清水祖師,平日香火鼎盛,與萬華龍山寺及大龍峒保安宮並稱北市三大寺廟。祖師廟的精緻講究的雕工,聞名全台,因而有“東方藝術殿堂”之美名,也是全台灣廟宇建築的經典之作。走在三峽老街,就好像進入時光隧道,相連不斷的紅磚拱廊、古色古香的建築,老街的樑、柱、匾額、女兒牆、牌樓上的收頭圖像都頗具特色。踏在存有古典之美的老街,令人油然而生思古情懷,留連忘返。房子上的刻字:這些字或代表姓氏、姓名、行業或店號,行業當中以刻有「染」字的染店為最多;而商家的店家匾額框大都刻著堂號、店號或姓氏,和現在的商店掛招牌的方式不太一樣。不同造形的山牆:老街上房子樓面突出的部份,呈現各種不同的外形,通常中間部份較高,兩側較矮,傳統稱為「山牆」或「牌樓」,這模樣是為了使房子更好看。山牆上的圖形裝飾尚有寓意,如花瓶象徵「平安」的意思,八卦是為了避邪。建築材料的不同:老街屋的正面以紅磚為主要材料,洗石子的較少,水泥粉光則是近年整建所用的材料,房子內的牆壁則是以土埆堆砌而成。由於老街上的商家在當年都是富有的人家,所以建築的形式和建材在海山區是一流的,許多建材都是從外地進口,有些建造師甚至遠從英國請來。多采的裝飾紋樣:在房頂的突出部分,以及二樓的窗臺下方有各種的紋樣,有動物紋、中式紋樣、外國紋樣,使房子看起來更美麗。例如有獅子、老虎、龍、八卦、西洋花草、日式家紋、獎杯、旗子、人蔘、古錢造形....等等,多樣且富寓意有趣。獨具特色的女兒牆:指在民權街正面上方加蓋的小牆,高度約三十三公分左右,有實心、漏空和加裝匾額框等作法。這些房子是當時臺灣在日本統治下,匠師們吸收了日本建築師引自西方巴洛克式建築風格,以及傳統的女兒牆、亭仔腳等設計,而形成獨具特色的長條式街屋。三峽老街是以民權街、和平街、仁愛街和中山路保存最久且最完善,在這可看見往日風情的商店街林立,有染坊、製材所、茶行及著的三角湧米粉店,佇足其間,不禁令人懷念起往日時光。三峽是個充滿人文、藝術的古鎮。三峽,原為三峽,橫溪,大漢溪三溪匯流之地,故舊稱三角湧。今天的三峽鎮有北二高經過,早已不是往日河運興盛的鄉鎮,但三峽的人文景觀,仍舊吸引了許多觀光客到此一遊,今天來到本站就要帶大家來一趟三峽老街之旅,老街似乎都有著同樣的問題,只不過隨著時代改變與三峽溪河運的衰退,古往今來,拆與不拆的命運,引起各界熱烈討論及抗爭。而早期的三峽,因茶,樟腦,木材和煤的產銷而繁榮;但今天的三峽,以保存悠久的古建築及人文文化,成為熱門的旅遊地點。不禁令人稀噓;但也由於此特質,走在華麗與古樸的老街上,到處散發著懷舊的情懷,引領人們走向心靈與藝術的聖堂。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