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金門古厝集景

金門位處大陸東南福建廈門灣外,因此建築的樣式大抵上近似於閩南風格。但是自從鴉片戰爭以後,開放大陸五口通商口岸,因此許多金門人由廈門港遠渡重洋到東南亞一帶謀生,他們賺了錢之後,便把積蓄寄回金門,蓋起有南洋風味的洋樓、或是興建私塾、修葺祠堂、翻修祖墳,藉此來展現他們衣錦還鄉的的風采。所以今天在金門,我們很幸運的還能看到很多別具風味的老房子,這些房子在台灣已經很不容易見到了。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有部份被視為重要的傳統聚落保存,劃定在金門國家公園的範圍內。這些先人的智慧,除了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建築形式上的美之外,其實也很具體的反映出先人生活的智慧,這些房子有良好的視野景觀,冬暖夏涼,方便與鄰居聊天往來的空間設計,甚至考量到如何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因此如何避免潮濕、為北來的候烏留一個鳥踏及村落裡的大榕樹,都生動的融入他們的生活中,其他諸如水池與防災的關係、水井與取用水的方便,都是先人考量的重點。在這樣的地方,讓我們對於好的生活品質,有了更豐富的想像。聚落建築之旅─珠山】珠山聚落全為薛家組成,立莊至今約有650年歷史。珠山村的房屋排列甚為整齊,其組成相當一致,以傳統閩式為主,約佔百分之八十左右,而其古色古香的紅磚鋪地,更為他村鮮見,是珠山村的一大特色。珠山目前為金門推行社區總體營造的示範村落,每年元宵節舉辦的『珠山燈節』頗具特色。【聚落建築之旅─山后】民俗文化村:金門民俗文化村位於山后村中堡,建於清光緒26年(西元1900年),是十八棟雙落的閩南古厝,為旅日僑領王國珍、王敬祥父子出資建造,分贈王氏族人居住之房舍。建材皆購自大陸,費時二十餘年而成。全村採閩南傳統二進式建築,井然排列,木石雕琢精細,栩栩如生,故自古有云:「有山后富,無山后厝」。【聚落建築之旅─瓊林】瓊林原名「平林」,明朝熹宗御旨改名為瓊林。自古以來人口眾多,是個大家大族的蔡氏單姓血緣聚落,擁有許多閩南式的古厝、宗祠及廟宇,直至今日瓊林仍保留傳統的祭祀活動,是金門島上生命力相當活躍的傳統聚落。金門位處大陸東南福建廈門灣外,因此建築的樣式大抵上近似於閩南風格。雖然經歷823砲戰和古寧頭大戰等戰役洗禮,但是金門仍保有相當完整的閩南式聚落,就連對岸大陸也幾乎找不到這樣完整的閩南建築,來此可以深入瞭解閩南人建築智慧,以及聚落和人之間的關係。

基本資訊

  • 作品語文
    中文
  • 全集/系列名
    世華網臺灣建築大觀園
  • 相關地點
    金門
  • 地點名稱
    圍內/大觀/大觀/后厝
  • 緯度
    22.9092/23.9826/23.8525/24.9259
  • 經度
    120.221/120.685/120.865/120.991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