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單伸手

所謂「單伸手式」是指有單邊護龍(廂房),即只有廳堂及一道廂房,平面呈「L」字型,此種是「L」形之住宅在安平一地仍可見,似汲水用的搖桿,故又稱「轆轤把」。單伸手平面呈L字形,為正身前加建單邊護龍的格局,閩南人習稱護龍為「伸手」,客家人則稱「橫屋」。單伸手通常從俗稱「大邊」,在正身之前加蓋單邊護龍,一般是從左邊先加建。單身手形成原因有:為居民的經濟能力有限,及又希望擁有合院形式的宅第,於是單伸手民宅一幢一幢地連接。單伸手通常從俗稱「大邊」,在正身之前加蓋單邊護龍,一般是從左邊先加建。單身手形成原因有:受自然地理環境因素。(如:土地的狹小無法興健大宅院等,而此種亦可形成一合院的樣子,如稍不留意常會誤以為是三合院的住宅群。)建築形式是在一條龍之一側加蓋,崁進山牆的單坡斜屋頂屋舍。再向前延伸成完整的人字坡斜屋頂屋舍,統稱「單伸手式」。單伸手大都用做廚房或者用做倉庫。但有時也依照附近的腹地來做決定。廳堂之情形與一條龍相似,廂房則以三間居多;此外,廂房以左廂房佔絕大多數。原因是國人之方位觀以左為尊,假使因受自然地理環境或其它因素所限,只興建右廂時,則於左廂位置上立石敢當或種大樹以避煞氣。在安平菩薩里(已經不存)及澎湖望安中社村及原有成排密接之單伸手住宅群,稍不留意常會誤以為是三合院住宅群,此亦為彌補單伸手不對稱缺憾的手法之一。在安平的傳統民宅規劃中大多並不大,所以單伸手式民宅便成了當地建築的特點。佈局平面呈L字形的住宅,稱為「單伸手」,也就是在廳堂的左側興建廂房,且以三間居多。

基本資訊

  • 作品語文
    中文
  • 全集/系列名
    世華網臺灣建築大觀園
  • 相關地點
    金門縣
  • 地點名稱
    三合/大觀/大觀/中社
  • 緯度
    23.698/23.9826/23.8525/24.3316
  • 經度
    120.41/120.685/120.865/120.73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