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龍潭聖蹟亭

龍潭聖蹟亭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龍潭聖蹟亭座落於桃園縣龍潭鄉凌雲村竹窩子段二十地號,也就是龍潭陂西側,凌雲村的公路旁,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八月十九日經內政部公告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龍潭聖蹟亭始建於清朝光緒元年(1875年),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修,日治時期大正十四年(1925年)大規模重修之後,成為現今所見的面貌。聖蹟亭也就是焚燒字紙的焚化爐,古人認為文字是聖人倉頡所創造,敬惜文字也就是敬重聖人,因此不忍見到文字受人踐踏污損,所以將字紙撿拾收集之後焚燒,焚燒後的灰燼則稱之為「聖蹟」,然後將灰燼包好供於倉頡牌位之前,最後選定日期以樂隊恭送聖蹟入海或河流之中。聖蹟亭有許多別稱,如敬字亭、惜字亭、敬聖亭或字紙亭等,其涵義均與敬惜文字有關。臺灣地區從清初開始就有敬惜字紙的風氣,全臺各地均陸續建造聖蹟亭之類的建築,桃園龍潭聖蹟亭是現存的此類建築中較具規模而保存較為完善的。本亭建於清朝光緒元年(1875年)冬天,由地方士紳黃龍蟠、古象賢、楊鳳翔等人發起興建,位於龍潭陂西側,高1丈8尺,其後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修。到了日治時期,聖蹟亭逐漸損壞,於是在大正十四年(1925年)有地方人士黃樹勳、古如華、徐定祥等人發起重修,此次重修規模頗大,把原來的地基變更,改變座落方位,為坐西北朝東南。此次重修的結果大致上就是今日所見的面貌。民國六十八(1979年)年地方人士又添建牌樓和地磚,但幸好未對聖蹟亭主體建物造成變動與破壞。現存的龍潭聖蹟亭位於方形臺基上,亭分三層,第一層亭座為八角平面,每邊用石板覆面,有三面刻有圖紋。第二層是火化的爐身,正面開有圓拱形口,爐身三面各安石板四塊,左側石板上刻有光緒元年(1875年)的〈亭序〉和大正十四年(1925年)的〈重建聖蹟亭前賢記〉,右側石板則刻有大正十四年(1925年)的〈重建聖蹟亭誌〉。第三層平面為六角形,正面刻雙龍座,背面中央兩石板上板刻捐款名錄,下板則刻兩儀太極八卦。第三層上方用石造攢尖屋頂覆蓋,翼角有明顯翹起,屋頂中央則安放葫蘆寶座。龍潭聖蹟亭位於今桃園縣龍潭鄉凌雲村竹窩子段,主要建築體有惜字爐、牌樓及相關物件。潭聖蹟亭的惜字爐為古人焚燒字紙之爐。在惜字爐臺基四周有磚砌的欄杆,以露空方式排列,邊緣以12根石柱彼此相連,在面對惜字爐正面的欄杆石柱上另安置二尊小石獅,表情生動。臺基外側有石作的臺度,四角刻有蟹、虎裝飾石基,惜字爐爐面上刻有雨蘇雪芝、龍松壽柏,極為生動。整座爐以石材為主,整座惜字爐及臺基均無上漆,純為石材。牌樓地坪為一般的方塊紅面磚,主要為磚石構造。聖蹟亭有照壁,高二米,寬七米,為砌清水磚構造,無任何粉刷修飾。矗立於聖蹟亭園區左右兩側各有一根石筆,為石材構造,無任何損壞。香案及香爐為供人燒香祭拜用,石材構造。現場有日式燈座已廢棄不用。龍潭聖蹟亭是現存同類建築中規模較為壯觀的一座,四周林木蒼翠,環境幽雅,雖然雜有後人增築的牌樓等建物,但安放尚屬得宜,因此龍潭聖蹟亭可說是見證清代桃園地區文風的佳構。龍潭聖蹟亭是臺灣現存少數聖蹟亭的古蹟,其價值在彰顯當時先人重視文化傳承的意義,而其建築裝飾極富特色。(資料來源:內政部台閩地區古蹟資訊網)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料庫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文化資料庫
創作者
郎形同等三人合造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
作品語文
中文
全集/系列名
世華網臺灣建築大觀園
相關地點
桃園縣龍潭鄉
地點名稱
桃園縣龍潭鄉/清水/雙龍/雙龍/大觀/大觀/竹窩/竹窩子/龍潭聖蹟亭
緯度
24.8444444/24.862/23.7837/24.7471/23.9826/23.8525/24.3499/24.8602/24.8683009
經度
121.2052778/121.13/120.947/121.0/120.685/120.865/120.873/121.2/121.206039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