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四眼井

位於現今中央街北端的四眼井,與馬公舊街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很可能在清初「頂街」聚居成市時,即已存在。據說在其南端不遠處,原有一條可容舢舨划行的小海溝由北而南蜿蜒到水仙宮的東側入海,因此早期停泊在馬公港的外地商船皆可划著舢舨至四眼井來取水。此外,相對於廟口和店頭多為男人駐足之處,四眼井在三十年前雖偶會出現澎湖難得一見之男人洗衣畫面,卻主要是一處年輕婦女專屬之公共空間的特色:早年婦女們多在此挑水或洗衣,亦順便交換訊息、閒話家常。但如此與港灣及鄰里密切關連的空間形式,在日據市區改正、將小海溝加蓋成街道後,即已遭到了破壞,現今的四眼井,成了只是中央里街巷中的一口井,略呈三角形的街角空間四周,圍繞著由日式洋樓建築與傳統街屋等二層至四層樓房所構成的各式商店。其雖失去了與港灣的連結、婦女們也不再倚肆其為飲水及洗滌之源,然卻依舊是附近居民黃昏時刻聚會聊天之處,居民們除了延續了冬至拜「井母」之習俗外,亦可見利用其進行沖澡之行為,其在附近居民的心目中,仍具有不可取代的象徵意義。此外,其在近年甚且成了觀光客駐足之所在,為當地居民經濟重要之來源。四眼井,顧名思義,係一座具有四個汲水孔造型的水井。其立於一高出路面約30公分的井面平臺之上,為了方便上下,由厚約8公分、長約2.2米之花崗岩石條拼合鋪成的井面平臺,四周設有磚、石混砌或石塊堆置的臺階。平臺下方中間另有一條承樑作為支撐。平臺中間四個外徑長約56公分、內徑長約35公分的汲水口,係由玄武岩作成圓形的井口(高約9公分、上寬約9公分而下寬約13公分)。四個井口雖皆為整塊玄武岩構成,但作法並不完全相同,西南方的井口整圈渾成一體,內緣還加工削出斜面;其它三個則只作成垂直面,而且圓圈上皆出現有一斷裂縫。與澎湖各地普遍呈圓形、或六角形的造型相較,四孔之造型實屬特別。湖西鄉鼎灣村廟東側雖亦有一口類似造型的井,但鼎灣四眼井四周並無街屋相襯,而且井寬只有一米半,規模顯然無法與平臺寬度達2.2米的馬公四眼井相較。(資料來源:內政部台閩地區古蹟資訊網)

基本資訊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疑明萬曆二十年(西元1592年)前
  • 作品語文
    中文
  • 全集/系列名
    世華網臺灣建築大觀園
  • 相關地點
    澎湖縣馬公市
  • 地點名稱
    澎湖縣馬公市/四眼井/湖西/廟口/大觀/大觀/中央里/水仙宮
  • 緯度
    23.5666667/23.5651412/24.7475/23.3733/23.9826/23.8525/23.9432/23.5614
  • 經度
    119.5833333/119.5649858/121.69/120.564/120.685/120.865/120.562/120.312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