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理學堂大書院

理學堂大書院位於臺北縣淡水鎮文化里真理街三十二號,光緒八年(1882)興建,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被內政部評定為臺閩地區第二級古蹟。同治十年(1871年),加拿大籍青年馬偕受命來臺灣傳布福音,他先由打狗港(今高雄)登陸,再到臺南的教會向牧師學習閩南語。翌年由安平北上,在淡水從事傳教與醫療事業,此後主要以臺灣北部為其傳教範圍,對象包括漢人、平埔族及山地原住民,是第一個在臺灣北部傳教的長老教會牧師。此外,馬偕也以行醫輔助傳教,他為人醫治牙病、又用新式藥物治療瘧疾,並幫人戒除鴉片煙癮。光緒八年(1882年),馬偕得加拿大牛津郡的故鄉父老協助,募得相當的資金後,購買淡水街西北方一塊空地,建造校舍,並命名為「牛津學堂」(OxfordCollege),中文名稱為「理學堂大書院」。學堂落成後,隨即招收漢人及平埔族學生共十八名。教授內容主要為地理學、神學與聖經教義,此外,還有西式教育課程,如戶外教學及醫學臨床見習等,可稱為北臺西式教育之嚆矢。另外,又創辦「淡水女學」,亦是臺灣女子教育首頁。大正三年(1914年),神學院移到雙連,改名為「臺灣神學校」,理學堂大書院則改為「淡水中學校」。大正十一年(1922年),又改為私立淡水中學。民國五十四年(1965年),長老教會設「淡水工商管理學校」,後升格為今日之管理學院,並在校園內將原址闢建為「馬偕紀念資料館」。民國八十二年(1993年),又改為「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院校史館」。牛津理學堂大書院位在今淡水鎮「砲臺埔」。書院的材料以淡水地區石材及廈門運來的紅磚為建材,平面原為建造兩落式類似閩南四合院的樣式,目前後落已拆除。書院前有花園、水池,當時主要設計的手法為西式的庭園的設計,在清代是極為奇特的例子。理學堂因當時募得加拿大牛津鎮資金的協助方得建造校舍,故命名為「牛津學堂」。牛津理學堂大書院寬二十三公尺,深三十五公尺,結構為西式木桁架,外觀採用歐式建築混合閩南建築風格,屋頂設小尖塔,正面入口為退凹檐廊,上有橫額題:「OxfordCollege1882」及中文「理學堂大書院光緒壬午年孟夏之月建」。屋頂為傳統硬山式,板瓦屋面,開三角氣窗,檐口有花格女兒牆,山牆上所開的圓拱窗採用紅磚拱砌,上加丁面雨庇,圓拱四分,嵌紅、黃、綠、藍彩色玻璃,是混同中西樣式的建築。相傳當時馬偕為指導匠師興建理學堂曾以削蕃薯為模型作為其設計溝通的方式。理學堂書院的價值是在於清開港後馬偕在淡水設立的第一間書院,並從這裡作為其北臺灣傳教與教育的起點,其建築的混合式樣可作為一個外國傳教士—馬偕來到淡水時,為傳教便利及適應當地社會環境下,在設計時對臺灣閩南建築及在北美建築式樣思考的混合。(資料來源:內政部台閩古蹟資訊網)

基本資訊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清光緒八年(西元1882年)
  • 作品語文
    中文
  • 全集/系列名
    世華網臺灣建築大觀園
  • 相關地點
    台北縣淡水鎮
  • 地點名稱
    台北縣淡水鎮/理學堂大書院/雙連/大觀/大觀
  • 緯度
    25.1895736/25.1755872/24.3377/23.9826/23.8525
  • 經度
    121.4570447/121.4346021/120.848/120.685/120.86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