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帝冠式屋頂的高雄車站,有著君臨天下的氣勢,是日治時期昭和十六年(民國三十年)興建,而民國三十年興建完成的高雄火車站,中央門廳挑高兩層、設有塔屋。屋齡超過了一甲子,經歷二次世界大戰、二二八事件、高雄美麗島事件等重大事件,見證高雄市的歷史及發展。為配合高雄車站「三鐵共構」(鐵路、捷運、高鐵),於去年六月採取「總掘工法」進行遷移,由當年興建高雄火車站的子公司將整個車站平行遷移至八十五公尺外的台汽車站後的空地上暫時安置。 「高雄願景博物館群」系列工程包含有「鐵路文化棧道」、「高雄願景體驗橋」、「高雄願景館」三部份。而主角「高雄原景館」的規劃構想,是將暫時遷移安置的高雄老站,以數位博物館型式裝置,展示高雄的前世、今生與未來,提供市民了解市政發藍圖櫥窗,認識高雄車站與高雄市發展願景的地方。利用高雄老火車站帝冠式建築變身的高雄願景館,內部有展示大廳,3D模擬動互動區,都市計劃藍圖,多媒體歷史迴廊及風景名片區等五個展示區,規劃大量採用強化膠合玻璃,如一座「透明屋」一般,可以透視地基結構。來到這座願景館不但可以重溫老火車復古懷舊的氣息,在車站後方設置了風的祝福廣場及水光倒映的光河,在此還可認識高雄車站與高雄市的發展歷史,透過展示讓老車站的歷史軌跡轉化為具有前瞻未來的高雄意象。高雄火車站建於昭和十六年(1941年),是第二個高雄車站,早在百年前最早的高雄車站就已經在南鼓山哈馬星出現,也就是現在的高雄港站。建築風格是屬於日式風格的「帝冠式建築」,正上方的攒尖及正面的「唐博風」式屋頂,充滿帝冠式風格,部分裝飾則有十足的東方味,在台灣現存的火車站裡具有相的特色。高雄火車站雖是混凝土造建築物,不過卻在上面加入了日本傳統建築所特有的屋頂,和日本的奈良站類似也與台北新站刻意加入中國式屋頂的作法前後呼應。它除了外觀上與舊台北站有很大的不同外,內部的設施、構造,其實大同小界。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它站內的地下道據說是台灣鐵路的第一座,因此高雄站自現今的高雄港站處搬遷至此後,便不曾有過跨站天橋的出現。(資料來源:高雄市文化局)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