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林秀俊墓

林秀俊墓園,位於臺北市內湖區文德段四小段五九八之一號。林秀俊,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西門外攀龍社人,生於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卒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林秀俊字茂春,號成祖,諡號恭敏。林秀俊墓位於內湖區成功路二段二百巷二十九弄六號林家祖厝的左側,民國八十二年(西元一九九三年),內湖區第四期進行重劃工作,林家祖厝被迫拆除,林秀俊墓也成為街廓一角上略微突起荒廢的古蹟。由於環境的快速變遷,當初林秀俊墓園的格局,如今已難以復見。林秀俊墓的方位,坐東北朝西南,坐寅向申間艮坤分金。伸手環圍的明堂成八卦狀。中央墓碑上題有「皇清」字樣,落款:「乾隆甲午陽月」,中題:「顯考秀俊林君墓」:下款為其子林海籌及孫、曾孫等數人同立。墓碑兩側,有雕花柱,上頂弓形碑額,作雙龍戲珠凸雕,兩側邊緣鐫刻著:「昭和戊辰十一月初七立」,「管理林慶仲、董事相曦重修」。林秀俊家族世代以農為業,少年就胸懷大志。弱冠之年,在朋輩相助之下,離鄉來臺灣拓地耕墾。剛開始,他以「林天成」墾戶為名,與鄭維謙、陳鳴琳、朱焜侯、陳夢蘭、陳化伯等,一起開墾滬尾、大加臘、八芝連林及八里坌等莊。雍正五年(1727年),貢生楊道弘開始拓墾興直浦荒地,這現象引起林秀俊等人的恐慌,於是招佃開圳耕墾,並與楊道弘等互相向官府控告,後經和解,由林秀俊進行拓墾,而開墾了水田四百餘甲,使他成為開發新莊平原的功臣。林秀俊五十歲以後,以自號「林成祖」的墾戶為名,全力力墾拓擺接堡一帶,開墾的範圍大致包括今天的板橋、土城、永和、中和等地區。而他開鑿的渠,有長達十餘里的大安圳,灌溉範圍廣及今天的江子翠、土城等地;另外,長約五里餘的永豐圳,引青潭水灌溉南勢角、中和一帶的稻田。他對開拓今天臺北縣一帶的功績,非常重大,成就遠超過許多前人。林秀俊來臺後,曾經再娶原住民潘氏,生下林海籌及林海文兩個兒子。林海籌承繼林秀俊的遺志,繼續以林成祖戶號拓墾臺北平原東部,範圍遠達里族、石壁潭一帶(今天的內湖石潭一帶)。而林秀俊的孫子林登選,更有繼承了其父其祖的風範,在安坑莊鑿暗坑圳,連永豐陡圳,總長大約有二里左右,灌溉的田園廣達六十餘甲。這不僅使林成祖墾號的名聲與工作,持續長達一個多世紀,也使林秀俊一族的耕墾事蹟,在臺北盆地永存不朽。林秀俊墓座落於內湖港墘粉寮地區,完工於清乾隆卅九年。其座向朝西偏南28.5度,依林姓族譜志上載為「坐寅向申兼艮坤用丙午丙申分金」。背靠公館山,前有基隆河,虎邊猶有大崙頭山,符合中墓埕對聯曰「堂內三局水,案外萬廷山」的吉相寶地。墓園主要由墓身、墓埕、墓手及福神等構成。墓身主體為標示墓主身份之墓碑及左右側墓冠柱與墓肩。其面寬與縱深約為1:1,墓碑刻有「皇清顯考秀俊林君墓,乾隆甲午陽月孝男海籌同孫承重孫登墀杖期孫彤雲登選登貴曾孫天驥憲章紹丕誥立」。墓冠柱為灰黑色安山岩雕成,表面浮刻雙龍戲珠紋飾,墓冠柱外側為墓肩牆,以寒水石洗石子加磁磚飾面;墓碑前有安山岩設置拜桌以只;墓龜表面以三合土裝修,墓龜四周「領巾、枕頭及螺鼓」,係以砌磚為底表面洗石子飾面處理。圓形枕頭中央套橘色洗石子與螺鼓相接,間隔一段洗石子牆堵復接一對安山岩雕製之印斗柱,其柱身刻有對聯與花鳥紋飾。印斗柱外側為八卦形之墓手,牆堵前後兩段牆身中央為凹入線版及咖啡色洗石子牆面,四周起線板白色寒水石洗石子與牆頂相同中間段牆堵中央則貼有水果花磁磚裝飾。墓埕設於墓碑前,分內中外三層。各墓埕交接觸皆設有門柱與門檻,由內而外地勢漸低。內墓埕成八卦形,面積最小,中墓埕接近梯形,外墓埕面積最大,形狀接近半圓形,各墓埕均為「肚大口小」。中墓埕與內墓埕入口處兩側皆設有安山岩製成之木筆柱乙對。高度較牆身為高,柱身刻有對聯與花鳥紋飾;其外側墓手牆堵亦為洗石子及水果花磁磚裝飾。中墓埕至外墓埕之墓手間有一對南瓜柱。弧形中墓埕之墓手順墓形降低地坪高度,中墓埕地坪中央有一「拜砧」。其與外墓埕接合處設置有一對石獅柱上題「堂內三局水,案外萬廷山」對聯。最外側一段為墓園土溝排水口,土溝設於墓丘最高點由左右兩側漸次降低,引導雨水匯集於V形排水口流入外墓埕。V形排水口左右兩側洗石子磚柱上設有「金剛鎚」及「金鎗」各乙只,造型與色彩奇特。福神位於中軸線45度偏右方向,與墓碑正面相對。整體墓園外型如同一只葫蘆,或似一尊盤坐菩薩。(資料來源:內政部台閩古蹟資訊網)    臺北盆地是清初少數漳泉及粵人入墾所開發起來的,其中林秀俊被認為是相當重要的一位開拓先驅。林秀俊,號「成祖」,生於康熙三十八年〈西元一六九九年〉,卒於乾隆三十五年〈西元一七七0年〉,享年七十二歲。福建漳州人,弱冠離鄉來臺開墾,五十歲以後自號「林成祖」,致力擺接堡及大加蚋堡一帶的墾拓與開圳,其開墾範圍包括今板橋、土城、永和、中和及內湖一帶。墓的形制採用傳統閩南式,以墓丘為中心,前置石雕墓碑,左右肩石夾立,矮垣層層彎曲伸出,呈環抱狀,前有寬廣的墓庭,格局開展,係由傳統風水理論所建造出來的結果,為臺北盆地內少數完整保存的清代大墓。(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網站)

基本資訊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清乾隆三十九年(西元1774年)
  • 作品語文
    中文
  • 全集/系列名
    世華網臺灣建築大觀園
  • 相關地點
    台北市內湖區
  • 地點名稱
    台北市內湖區/南勢角/粉寮/港墘/港墘/新莊/新莊/新莊/雙龍/雙龍/三合/大觀/大觀/中林/水田/外三/永和/永和/石潭/石壁/青潭
  • 緯度
    25.0666667/24.9924/23.9651/23.4628/24.0825/23.7857/23.2607/23.6412/23.7837/24.7471/23.698/23.9826/23.8525/22.6612/24.7432/23.8687/23.8565/24.9881/24.7508/23.4531/23.9833
  • 經度
    121.5833333/121.513/120.753/120.214/120.488/120.364/121.299/121.533/120.947/121.0/120.41/120.685/120.865/120.599/121.262/120.562/120.309/121.024/121.098/120.678/121.131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