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北投周氏節教坊

周氏節孝坊,位於臺北市北投區大同里豐年路一段36號門口,建於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周氏,名絹,淡水廳人,生於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三月二十日,卒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閏五月十二日,享年五十九歲。周氏早年嫁至臺北淡水廳芝蘭二堡北投頂庄陳家,丈夫陳玉麟小她兩歲,祖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家以「陳柏記」為店號,經營雜貨業。陳玉麟卒於嘉慶十九年(1814年),享年二十五歲。生有二子,長子天興,單傳長孫文掌;次子三國,單傳文華。周氏二十七歲守寡,事奉翁姑備盡孝道,撫育二子,各有所成,因合節孝旌表賞銀建坊之例,由閩浙總督劉韻珂等於道光三十年(1850年)十二月,即周氏逝世後四年,題准建坊,而遲至咸豐十一年後牌坊才建成。由於牌坊的設立,北投區豐年路一帶曾有「孝坊」的稱呼。周氏節孝坊為一四柱三間三層式的石造牌坊,也是臺灣惟一使用觀音山石建造的牌坊。從造形上看,粗壯的四根方柱一字排開,橫跨在狹窄的豐年路上。明間內柱高於次間外柱,柱端且超過底層護檐。柱與柱間以額枋為接繫材,明間額枋截面近方形,兩端以張口龍首為箍頭,枋心刻圓形火珠。額枋上立花板,用垂直的竹節紋分成三堵,每一堵用陰刻,陰面詳細記載著題准建坊的年月與職官姓名。陽面中央書:「旌表臺灣府淡水廳故儒士陳玉麟之妻周氏」,竹節左側題:「故儒士長男天興,監生男廷傑」,右側寫「例贈六品軍功孫秉文、招成、孫文華、曾孫益勝、益洽同立」。次間額枋截面鼓形,用簡單的弧線淺雕。額枋上的花板,陽面雕「玉比」、「冰凜」,陰面刻「淒風」、「苦雨」。次間外柱與花板頂承護檐,檐石做成兩坡水屋面,兩端向外擴張上翹,屋脊上安面孔朝外的成對石獅。日治時期的明治三十年(1897年)時,臺灣北部發生大地震,石坊二層以上倒塌,聖旨及頂層護檐掉落。聖旨被陳家收存,護檐則一度埋入土中,至民國七十年(1981年),鄰近興建陽明黃帝神宮時,才將其挖起,堆置在北投區大同街114巷底。迨至民國八十一年(1992年)五月,經學者專家重新修護,並將掉落遺失部分復原,於次年(1993年)五月完工,才成為目前所見的面貌。(資料來源:內政部台閩地區古蹟資訊網)   三級古蹟「周氏節孝坊」,位於北投區豐年路一段三十六號前,係為表彰周氏而建。周氏名絹,生於清乾隆五十三年〈西元一七八八年〉,卒於道光二十六年〈西元一八四六年〉。早年喪夫守節撫孤,侍奉翁姑至孝。其堅貞事蹟,經禮部職名閩浙總督劉珂等於道光三十年〈西元一八五0年〉題准建坊。坊成於咸豐十一年〈西元一八六一年〉。此坊原為四柱三間三層石造,光緒二十三年〈西元一八九七年〉大地震,坊自二層以下部分倒塌,近年由市政府予以復原整修,現已成為當地街巷之重要地標。(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網站)

基本資訊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清道光三十年(西元1850年)題准、咸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完工
  • 作品語文
    中文
  • 全集/系列名
    世華網臺灣建築大觀園
  • 相關地點
    台北市北投區
  • 地點名稱
    台北市北投區/周氏節孝坊/黃帝神宮/豐年路/觀音山/大觀/大觀/同安/淡水/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
  • 緯度
    25.1167/25.134096/24.7712/22.7553/23.883/23.9826/23.8525/23.9231/25.1895736/25.101992/25.1023
  • 經度
    121.5/121.497778/120.971/120.578/120.756/120.685/120.865/120.534/121.4570447/121.548663/121.548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