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來自大陸的絲綢、陶瓷、藥材、和工藝品,經由大稻埕碼頭轉運到台灣各地。而距離碼頭不遠的迪化街,因為貨物暢通,又沒有淹水顧慮的有利條件之下,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同安人林藍田創立第一家商號「林義順」,往後各行業陸續進駐,逐漸成為北部地區首區一指的交易中心。布帛大多集中在迪化街的永樂市場,全國幾乎九成的布帛批發商集中於此,近年來逐漸轉變為成衣業者。永樂市場旁即是聞名的霞海城隍廟,香火非常鼎盛。中藥行集中在城隍廟到民生西路口,數量高達一百多家,而南北貨則集中於民生西路口到歸綏街口,該段有各式的香菇、蝦米、烏魚子、瓜果點心等乾貨,是台灣最大的南北貨批發市場,此外該街也有許多著名小吃。近年來市政府在過年前舉辦的「年貨大街」活動,與後火車站、寧夏商圈兩大年貨中心連成一氣。除了南北貨之外,迪化街不同時代的建築亦是一大特色,若從建築年代分類,可分為清代、民初及三○年代三種不同風格。清代型建築多鋪瓦頂,外觀較低,騎樓由紅磚柱支撐,門口上方懸掛老是匾額店號,這類建築多集中在迪化街二段。民初型店舖多為紅磚造,柱子亦以磚砌成,外觀具有西歐巴洛克式風格,時人稱之為番仔樓,外觀華麗,裝飾精良,多集中在迪化街一段。三○年代型建築較民初型簡單,屬於當時西方流行的「國際式樣」、「藝術裝飾派」、「表現主義」等風格。(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網站)"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