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瓊林蔡氏祠堂

瓊林蔡氏祠堂位於金門縣瓊林村,瓊林村宗祠共七座八祠,十一世宗祠為惟一留有興建碑記的宗祠。蔡氏祠堂平面中軸具有左右對稱的格局,空間依序為山門、天井、前翼廊、正殿、天井、後翼廊及後殿。山門為祭祀空間的延伸,也是精神上的過渡空間,兩側翼廊則為進入正式祭祀的過渡空間,正殿為主要的祭祀空間,面積最為寬廣,為主要空間,後殿則為特別的祭祀空間,即所謂的花宗祠,於入口另設後翼殿又稱龍虎門。十一世宗祠山門棟架共九桁用三柱,牌樓面位中脊桁正下方,將山門一分為二為罕見的作法,陽坡棟架為二通一瓜,陰坡為二通二瓜,但挑檐桁變成僅在二側山牆挑出二塊橫木支撐的橫材,更巧妙的是整支挑檐桁是無搭接的通材,這種不作接榫,不作支撐的作法在傳統建築中十分罕見。瓊林蔡氏祠堂正殿為主要祭祀空間,構架上共十五桁,用四柱三通五瓜棟架,帶前後步口,前步口為四架捲棚頂,一通二瓜棟架,形成拜廊空間,挑出斗栱以承挑檐桁,金柱間牌樓在楣樑上置五彎連栱及一斗三升,與捲棚椽條及屋面形成暗厝。後步口三檁作一通一瓜,為神龕位置,九架桁立柱與後點金柱間相差一步口。後翼殿構架為四架捲棚,左右跨度大小略有不同,唯構架同為一通二瓜,出挑檐桁,山牆收頭更施以水車堵裝飾作法。後殿共十一桁用三柱二通三瓜棟架,帶前後步口,前步口為四架捲棚頂,步通上二瓜皆疊二斗,斗座為花草,前金柱間牌樓面與捲棚亦形成暗厝,五架樑內二通三瓜,瓜筒較正殿略為窄小,後步口為一通一瓜,神龕進深亦較正殿縮減。(資料來源:內政部台閩地區古蹟資訊網)瓊林蔡氏祠堂位於金門島中央偏北的瓊林村。古範圍包括怡穀堂、大厝房十世、坑墘六世、新倉下二房六世及十世、蔡氏家廟、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前庭房六世、藩伯等宗祠,另風獅爺兩座。瓊林原稱平林,是因為地勢低窪,叢林茂密,遠望森然若蓋,所以得名。後因皇帝「御賜里名瓊林」而改名。蔡氏在金門有兩大支系:一為濟陽派,一為青陽派,瓊林蔡氏屬於濟派。蔡氏源於光州,後徙同安,再遷到吾州許坑(今古崗)。傳至蔡十七郎,入贅平林陳家。由於子孫繁衍,迫使陳姓氏族轉居陽翟(今陽宅),於是平林成為蔡氏世居之地。其後瓊林蔡氏分九房,住四甲之地,並各建宗祠:大厝甲,為大厝房居住,清康熙年間建三開間兩進式的大厝房十世宗祠。坑墘甲,為上坑墘房、下坑墘房及前坑墘房所住,建有三開間單進兩廊式的坑墘六世宗祠。大宅甲,由新倉上二房、前庭房居住,清道光二十年庚(西元一八四○年)建三開間三進式的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內有蔡廷蘭中進士前所題的碑記;另外在乾隆年間也建了單進兩廊的前庭房六世宗祠。樓仔下甲,由新倉長房、新倉下二房、新倉三房等居住,並建三開間三進式的新倉下二房六世及十世宗祠一座,做為長房、二房、三房共有的宗祠。除了各建宗祠之外,在瓊林的中心,始祖蔡十七郎所住的地點,蔡氏也建造了屬於「大宗」的家廟。廟分兩進,供奉始祖至五世祖以及歷代任宦鄉賢神位,兼做鄉人聚集及共商村務的場所。現存的家廟為乾隆三十五年庚寅(西元一七七○年)所建,規模雖小,但大木作頗為細緻,空間也耐人尋味。在樓仔下另有一座供奉新倉下二營十六世蔡守愚的專祠,稱為藩伯宗祠。藩伯是布政使的通稱,因蔡守愚曾任明時的川南右布政使,所以宗祠也叫「布政祖厝」。這座乾隆年間所建的祖厝,是一棟三開間兩進兩廊式的建,最大的特色是,明間正面共開了三個門,門扇全紅,為御賜官宅所獨有。雖然在民國七十四年乙丑(西元一九八五年)業經重修,格局中仍能隱約地透露出蔡氏後代飛其騰達的氣息。(資料來源:金門縣的古蹟)

基本資訊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清康熙年間
  • 作品語文
    中文
  • 全集/系列名
    世華網臺灣建築大觀園
  • 相關地點
    金門縣金湖鎮
  • 地點名稱
    前金/下甲/下坑/大觀/大觀/同安/金湖/金湖
  • 緯度
    22.6289/22.8478/23.5714/23.9826/23.8525/23.9231/23.5753/25.0256
  • 經度
    120.294/120.23/120.555/120.685/120.865/120.534/120.148/121.112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