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松國民小學位於臺北市萬華區桂林路六十四號,其前身為艋舺公學校,創立於西元一八九六年,為日據初期台灣最早的一批小學。當時利用寺廟作為臨時校舍,至一九0七年才遷至現址,建造木結構校舍。據當時校舍平面圖看,校園三面有教室,中央留設操場,此為日據時期最常見的小學規劃形態。後至一九二0年代末,因木造校舍毀損過鉅,乃易以鋼筋混凝土構造,校舍仍為三面式佈局。老松國民小學的校舍雖屬對稱式的佈局,但教室空間高敞,光線明亮。走廊設計為半圓栱,帶有一絲古典趣味,它是日據中期台灣的小學校舍之典型例,值得保存。老松國小從西元一八九六年創建以來,培育造就了無數艋舺地區的優秀人才,對社會貢獻良多,在台北市教育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網站) 西元1896(明治29)年3月31日,臺灣總督府以「敕令第94號」發佈「臺灣總督府直轄諸學校官制」,創設國語傳習所、國語學校與國語學校附屬學校。同年5月21日,以「府令第5號」發佈「國語學校及附屬學校名稱位置」,老松國小前身「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正式創立(第一附屬學校位於芝山巖,第三在大稻埕),7月11日設校址於艋舺學海書院(今廣州街與環河南路口),11月1日開始上課。稱為「附屬學校」,是因為其作為國語學校師範部學生們教學實習的專門實驗學校之故,附屬學校未置校長,以國語學校校長兼任。總督府為創建殖民行政,必須教育一批能日語的臺灣人作為官廳雇員與通譯,以遂行施政,故開出每日15錢津貼,且畢業後錄用為公務員等條件招攬學生(也可升學國語學校)。入學年齡規定8歲以上25歲以下(1898年8月以後,與公學校一樣,改為8-14歲),在學年限四年。結果,第一年招攬了10名學生(1900年3月第一屆7名畢業)。1897(明治30)年1月,校址遷至艋舺祖師廟,此時學生已增至150名。次年(1898年)因應「臺灣公學校令」實施,附屬學校也進行廢校或合併,該校於同年10月改稱「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第一、第三廢校)。1907(明治40)年1月,改稱「艋舺公學」,同年5月4日被指定為「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代用校」,依然是國語學校學生教學實習的附屬公學校。1907(明治40)年10月,由祖師廟遷至現址,位於當時蓮花池街與八甲街街廓上(1922年4月更名老松町),新蓋木造教室20間,此時學生數為457名。1908(明治41)年4月,從六學年制改為八學年制,但1914(大正3)年4月復改回六年制,並設置二年制「實業科」,由公學校畢業生就讀,以培養一技之長(1919年改為「簡易商業學校」,1922年再改為「高等科」,皆二年制)。1914(大正3)年7月,完成磚造兩層教室8間及大禮堂。(大正8)年4月,國語學校改稱「臺北師範學校」,該校也改稱「臺北師範學校附屬艋舺第一公學校」,學生1,080人。1922(大正11)年4月,改稱「臺北市老松公學校」,仍為臺北師範學校附屬代用公學校,直到1927(昭和2)年5月,才正式獨立。1936(昭和11)年12月,木造教室改建成二層鋼筋水泥教室。1941(昭和16)年4月,「國民教育令」實施,廢止小、公學校之名,以示日臺人共學、平等,此時改稱「臺北市老松國民學校」。民國3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國民政府接收臺灣,11月1日接收該校,改稱「臺北市龍山區老松國民學校」。1955(民國44)年2月,正面校舍(北棟)陸續新建、改建為三層鋼筋水泥大樓,至1960(民國49)年共分六次增改建才完成現今規模,今昆明街側之原二層磚造教室(東棟)也在民國49年改建完成,以因應持續增加的學生,如1964(民國53)年9月,已達156班,學生數突破10,000人;1966(民國55)年9月,更達158班,學生11,110人,為創校至今之最高記錄。百年來,老松國小對艋舺地區人才的培養具有深刻的教育與文化意義。因此,1999(民國88)年6月29日經臺北市政府指定正面校舍(北棟)為市定古蹟。(資料來源:內政部台閩地區古蹟資訊網)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