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淡水英國領事館

英國領事官邸,是英國人於1891年所建的紅磚二層洋樓,外牆上的「VR1891」磚刻圖案及花瓶形欄杆皆十分精美,此類十九世紀中期英國人在東亞和南洋通商或殖民時興建的洋樓,一般稱為「殖民地式建築」。南門即外門入口,使用觀音山的石條砌成,洋樓甚有特色前方為一大型草坪,配上主體二層迴廊磚造形式,是英國殖民地流行的「小別莊」(bangalow)式樣,是維多利亞時期風格的洋樓。正門外磚牆上有12幅磚雕,內容包括象徵英國的薔薇,維多利亞年代的「VR1891」圖案,有臺灣地方風格的綠釉花瓶欄杆、臺基附近的「古錢紋」石刻窗。此外磚柱的邊緣有細緻弧線磨邊、柱頭、柱身及柱礎的形制都模仿希臘石造細部,表現出高度的磚作技術。(資料來源:內政部台閩地區古蹟資訊網)淡水英國領事館創建於一八七○年代,但由正面牆壁磚雕的年代,可知1891年曾大肆增建。位於台北縣淡水鎮形勢優良的山岡上,視野佳,是一棟精美的紅磚洋樓建築。目前納入紅毛城古蹟區,被列為一級古蹟。一八六○年代是台灣對外開放列強的商人與傳教士登陸,洋行與領事館也建造起來。這種洋房與歐洲的西洋建築不完全相同,而是滲入了熱帶地區防暑的拱廊設計特色。拱廊環繞著房屋,成為標準的洋樓,從南洋新加坡,至澳門、香港、台灣以至上海、青島,洋樓象徵西洋勢力的到達。高雄及淡水的英國領事館興建於一八六○與七○年代,是東亞僅存少數的較早期洋樓,尤其淡水的領事館施工技術優異,用材極講究,目前仍完整地保存十九世紀末葉的耐火鐵製浪板拱,這是鋼筋水泥發明之前身,深具學術研究與欣賞之價值。(資料來源:古蹟入門)

基本資訊

  • 替代主題
    英國領事館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光緒十七年(西元1891年)
  • 作品語文
    中文
  • 全集/系列名
    世華網臺灣建築大觀園
  • 相關地點
    台北縣淡水鎮 淡水英國領事館
  • 地點名稱
    台北縣淡水鎮/紅毛城/紅毛/觀音山/大觀/大觀
  • 緯度
    25.1895736/25.175383/24.9116/23.883/23.9826/23.8525
  • 經度
    121.4570447/121.43288/120.981/120.756/120.685/120.86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