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北郵局

台北郵局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臺灣的郵政始於明鄭,稱為舖遞。清朝統治臺灣以後,依照傳統,原來應設有驛舖及遞舖兩種郵遞的方式,但是因為臺灣缺乏馬匹,所以只設有舖遞而無驛遞。舖遞的距離因地而異,一般以十里、十五里、二十里、六七十里不等設一舖。舖遞設舖兵,以供步役。每舖舖兵,約二至四名。如遇緊急軍務,則在重要地點設立腰站,等戰役結束後裁撤。  清光緒元年(1875年),臺灣的海防日趨重要,於是清廷派欽差大臣沈葆楨,來臺處理海防等防務,他將舖遞改為站書館(或稱民站),並分為總站、腰站、尖站及宿站等。兩年後,臺灣府設立文報局,負責臺灣與大陸間的文報收發與經轉。福建巡撫岑毓英到臺灣後,再度增設基隆文報局,後來改為臺北文報局。  光緒十四年(1888年),巡撫劉銘傳仿照西洋郵政,革新臺灣郵政,在清代國家郵政開辦以前,便以站為基礎,創設了臺灣郵政總局,總局設在臺北大稻埕,下設正站、腰站、旁站等,成為臺灣新式郵政的開端。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日人佔領臺灣,義軍群起,並成立臺灣民主國,著名的黑旗軍將軍劉永福,採用安平關稅務司麥嘉林的建議,在臺南創辦「民主國郵政」,雖然這個機構為時僅有八十一天,卻是清朝臺灣郵政的句點。  日本統治初期,以軍郵為主,共設軍郵局二十三處,第一個軍郵局設在澎湖馬公。施行民政後,普通郵局正式開展,並在臺北、臺中、臺南三處分設一等局。臺北郵便電信局於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起建,歷時四年全部完成。  大正二年(1913年),臺北郵政電電信局失火,所有廳舍付之一炬。於是在同地點南側建木造臨時廳舍辦工,並保留北側轉角第規劃為「臺北郵局」新廳舍,這便是今天臺北郵局的前身。  臺北郵局建於昭和三年(1928年)四月,完成於昭和五年(1930年)四月,總建築面積八千零七十二平方公尺,工程費五十六萬餘日圓。這座由臺灣總督官房營繕課栗山俊一所設計監督的新廈,是一座位於角地上的三層建築,平面呈梯形的四合院配置。主入口座東南朝西北,入口門廊突出,由圓柱支撐的五連圓拱構成正面。門廊上為露臺,其後以四組雙柱,直通兩層,分化成三開間的巍峨正面。  營業大廳挑高兩層,空間感覺寬敞。兩翼以圓拱大窗構成立面是其特色。建築物以鋼骨混凝土建造,牆體厚一磚半至二磚,牆面站北投產黃棕色溝紋丁掛磁磚,部分用黃棕色系的洗石子構成。臺灣光復後,郵務迭增,民國五十年代屋頂已加建一層,門廊也被拆除。(資料來源:內政部台閩地區古蹟資訊網)    台北郵局完成於1929年,是台灣近代建築發展過程中,在形式與結構皆有所突破的作品。設計者是栗山俊一,一位有創意的年輕建築家。他在這座三層樓巨大建築上,使用了經過簡化後的古典語彙,就像當時的一般公共建築,正面入口處設置拱廊玄關,因為基地面臨廣大的北門圓環,正面的寬度被延展得與兩翼差不多。形式方面的處理較具特色的是正面牆外立四對哥林多柱,女牆平直,只露出一小段的山頭,整個形式雖不脫古典的色彩,但已具備現代建築的簡潔精神。在構造方面,採用H型鋼骨樑柱及R.C﹒樓板,大廳留出二層樓之高度,精細的天花板及柱頭,予人華貴莊重的印象。台灣光復後,因不敷使用,屋頂上被加一層,而且入口玄關被拆除,換貼粗俗的大埋石,殊為可惜。(資料來源:臺北建築)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料庫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文化資料庫
創作者
臺灣總督官房營繕課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日昭和三年(西元1928年)興工、昭和五年(西元1930年)竣工
作品語文
中文
全集/系列名
世華網臺灣建築大觀園
相關地點
台北市中正區
地點名稱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郵局/大稻埕/大觀/大觀
緯度
25.0316667/25.0472663/25.0163/23.9826/23.8525
經度
121.5163889/121.5120525/121.194/120.685/120.865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