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司法大廈

高等法院於1929年起工,1934年落成。在樣式上屬於折衷風格,也是淺色面磚時期的重要作品。平面格局頗類似總督府,在日字形平面的入口處置高塔,整個一樓被當成大台基,施人造假石,二樓及三樓被視為一個整體,外貼淺綠色面磚,窗台及簷口安裝精雕的石片,有部分的石材取自花蓮,很可能是花蓮產大理石運用於本省建築之始。造型上最大的特色是中央塔的屋頂出現了反翹曲線,而且有小程度的出簷,略帶一點日本屋頂之神韻,此種屋頂實即中國的盔頂式。在30年代,曾有所謂冠帽式建築興起,追求一點東方趣味,以呼應日本的膨脹主義者高唱的大東亞共榮理想,台灣在殖民政策下也出現了一些,如高雄火車站。台北的高等法院在這股潮流中屬於初潮之徵兆。在日據後期建築中,評價很高。近年又以較輕的構造,在屋頂上增建一層。(資料來源:臺北建築)  司法大廈座落於總統府右鄰,為日據時期重要的官方建築,當時稱為高等法院。其址原有木造的愛國婦人會,後面有複審法院,是日據時期臺灣最高的司法機關,但仍隸屬於總督府,高等法院之下尚轄管臺北、臺中、及臺南的地方法院及檢查處的辦公室,統稱為司法大廈。司法大廈建於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四年竣工,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建築,原有三層,近年在頂樓加建一層,每層面積達一千八百多坪。平面為常見的日字形,以兩個天井以便通風採光,設計者為日據中期頗有聲望的總督府營繕課長井手薰,他同時期也設計臺北公會堂,即今中山堂。所以兩座建築擁有許多共同特色,包括採用折衷主義樣式,雖有拱門及拱窗,但線條已趨簡化。牆面貼上淺綠色磁磚,亦具有防空保護作用,最重要的特點當屬於中央塔的屋頂,它是一種抹邊的八角形,屋頂成波形曲線,頗似艋舺龍山寺鐘鼓樓的盔頂。雖然它在三0年代的臺灣,井手薰設計的公會堂及植物園內建功神社卻有融合臺灣本土建築之傾向,這種略帶中國風格的建築亦稱為興亞式或帝國冠帽式。(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網站)

基本資訊

  • 替代主題
    今高等法院
  • 創作者
    總督府官房營繕課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日昭和九年(西元1934年)
  • 作品語文
    中文
  • 全集/系列名
    世華網臺灣建築大觀園
  • 相關地點
    台北市中正區
  • 地點名稱
    台北市中正區/艋舺龍山寺/司法大廈/大東/大觀/大觀/高雄火車站/龍山寺/艋舺
  • 緯度
    25.0316667/25.0368031/25.038/23.678/23.9826/23.8525/22.6384/25.0367944/25.069147
  • 經度
    121.5163889/121.4999282/121.513/120.467/120.685/120.865/120.302/121.4999653/121.169243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