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公會堂,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98號,創建於日據時期的昭和六年(1931年)。公會堂舊址原為清朝臺灣布政使司衙門所在,日據初期臺灣總督府亦曾設於此地。布政使司衙門於昭和七年(1932年)拆除,一部分移至植物園內,另一部分移至圓山動物園內。日據時期,臺北市公會堂興建的目的有二:一旨在慶賀昭和天皇即位;二則為當時殖民首府所在之臺北市設置一官方集會場所。早在大正十年(1921年),臺北市協議會即有興建公會堂的提議。大正天皇於大正十五年(1926年)去世,昭和天皇於年底即位,經過昭和二年(1927年)的守喪後,一方面為慶賀昭和天皇的即位,遂於昭和三年(1928年)時更確定興建決議,於昭和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舉行「地鎮祭」後,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正式動工,至昭和十一年(1936年)十二月十五日竣工,總共費時五年,設計者為井手薰。臺灣光復時,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十月二十五日於臺北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在公會堂正面廣場上舉行盛大集會及歡呼儀式。同時「公會堂」更名為「中山堂」,仍以會議場所為其使用功能,由臺北市政府管理。中華商場新建後,中山堂附近成為臺北市的都市商業中心區,其後中山堂主要功能之一即為國民大會會議所在地,並成為政府舉辦重大集會之場所。近年來,國民大會遷移,中華商場拆除,鐵路地下化,臺北商業中心移至東區,西門町區開始衰頹,中山堂的空間功能處於轉換及變遷的臨界點。如今,中山堂在「近代歷史建築」的文化保存政策下被指定為二級古蹟。公會堂是一座面寬60.5公尺、進深113公尺、樓高23.77公尺的長形建築。樓分四層,鋼骨鋼筋混凝土造,屋頂採鋼骨桁架,外觀為日本現代建築運動折衷主義影響下的產物,保有對稱的平面,面磚舖設具有屋頂、牆身、基座三段式分割等古典特徵,然注重幾何分割的裝飾面磚,運用水平、垂直線條的語彙及前廊柱列消失等現象,均可看出現代建築的影子。集會堂以東側大門為正門,入口以弧拱的車行門廊及人行出入廊道為前導,屋宇造型逐次變化昇高,除門廊及一樓牆面用中村式人造石疊砌外,外牆均以國防色(綠色、咖啡色、淺黃色等)磁磚貼面,大集會堂內分上下兩層,合計可容納2056名觀眾,為日據時期規模僅日本東京、大阪、名古屋而排名第四的公會堂。(資料來源:內政部台閩地區古蹟資訊網) 中山堂在日據時期稱為公會堂,為最主要的文化活動中心。這座龐大的建築物是拆除清代遺留下來的布政使衙門並在其址上建的。也是三○年代前後,盛行淺色面磚時期之最高顛峰的代表作。設計者為井手薰。它的平面比起先前流行的樣式建築,已顯得較活潑,對不同的機能作了適切的反應。入口朝東,面臨廣場的部分是大會堂,後面配置展覽場及各種服務空間,前後兩部分的交接地帶設置大樓梯,在當時算是一座複合式的大建築物了。正立面仍是一片和緩的大山牆,暗示著內部大跨距的會堂空間,但在形式的處理上已漸減少樣式建築女牆的影響。樓梯隱入正立面後,廁所等服務空間亦退向側面,使得面臨廣場的正立面顯得更完整,更簡潔。然而在這刻意處理的平板立面上,井手氏卻開設細長的開口及小圓窗,窗簷並不被強調出來,僅可視為一個大面上被鑿出來的開口而已。壁面以不同色澤面磚貼砌,強調水平線的移動,以化解大面積的單調感。面向中華路的背立面對西曬也有反應,成列的BayWindow奏出了明快的韻律。整個看起來,中山堂是折衷主義下的產品。(資料來源:臺北建築) 臺北公會堂俗稱中山堂,為二級古蹟,地址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九十八號。民國十七年,日人為紀念日皇裕仁登基及因應一九三0年代臺灣的社會有較多的變化,民間文化活動較蓬勃,因此臺北乃有公會堂之建,日人拆除清代留下的布政使司衙門,利用其址建公會堂,內設大會堂、小會堂及餐廳等,為當時臺北文化活動最主要的展演場所。建築物由總督府營繕課井手薰設計,採取當時流行的現代折衷主義樣式,使用鋼骨水泥結構,外表貼淺綠色面磚,但細節的開口,仍保有古典圖案之裝飾。這座巨大的建築呈現阿拉伯拱窗及臺灣陶瓦之鄉土味,象徵向東方尋求藝術泉源頗耐人尋味。(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網站)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