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基隆二沙灣砲臺

基隆二沙灣砲臺,又名海門天險,位置在基隆市中正路大沙灣民族英雄墓對面山上,於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經內政部公告為臺閩地區第一級古蹟。現存的二沙灣砲臺是中法戰爭後,劉銘傳為了強化海防,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開始興建的。基隆(舊稱雞籠)的地勢險要,一直是臺灣的海防要地,早在十七世紀時,西班牙人即曾在社寮島(今和平島)建立砲臺。中英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人覬覦臺灣,當時的閩浙總督鄧廷楨命臺灣總兵達洪阿、臺灣兵備道姚瑩兩人嚴守臺灣南北口岸。因此道光廿年(1840年)在雞籠的二沙灣與三沙灣各建立八座砲墩,次年又將二沙灣的砲墩改建為砲臺。姚瑩這兩處的砲臺與砲墩在道光廿一年(1841年)八月英船納布達號進犯雞籠時發揮功效,擊毀英船桅杆,迫使其駛出海口,最後觸礁沈沒,英國人佔領臺灣的企圖因此不能得逞。但是,姚瑩所建的二沙灣砲臺並非今日的海門天險,而是位於山腳下濱海處,因此只能說是現今二沙灣砲臺的前身。鴉片戰爭結束後,雞籠的防務日漸鬆懈,直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清廷再度重視臺灣的海防,因此於雞籠的大沙灣海濱興建砲臺。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這座砲臺發揮了很大的功效,但最後還是被法軍擊毀。中法戰爭結束之後,劉銘傳鑑於海防的重要,因此積極籌款在全臺各地建立砲臺十座,其中雞籠佔有兩座,一在社寮島,一在二沙灣。劉銘傳記取大沙灣砲臺位在海濱易被擊毀的教訓,因此將二沙灣砲臺的位置選在山上,並且由德國人鮑恩士擔任監工,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開始興建,完成的時間雖沒有確切的記載可循,但應該是在光緒廿一年(1895年)之前。日據時期,此座砲臺被劃入軍事要塞區,太平洋戰爭期間曾遭美軍轟炸,造成一些破壞。臺灣光復之後,砲臺仍歸軍方管轄,但因年久失修,逐漸荒廢,並且為人所淡忘。直到民國六十四年這座砲臺才重新被發現,並且於民國六十八年進行整修。現存的二沙灣砲臺位於山丘之上,下臨陡坡,地勢十分險要。格局基本上保留了民國六十八年整修後的規模,係由國人(清領時期)設計建造,共設置大小砲墩八座,目前其尚存之重要據點有:1.營門:在二沙灣之主入口營門上嵌有「海門天險」四字,用以壯大軍威。2.營盤:內部兵舍已毀,僅存外圍營牆,營牆採人字法疊砌,並以順丁交砌收頭,作法簡潔有力。3.東砲臺區及北砲臺區:二者座落居高臨下互為犄角,控制基隆港之進出,可收夾擊之效。其中的牆垣、兵房、彈藥庫都用當地出產的砂岩砌成,砲基則用西洋的鐵水泥築成。砲臺入口城門為長方形,上有雉堞,中央砌成圓拱形的城門洞,城門額上陰刻有「海門天險」四字,依稀可見當日的雄風。基隆市二沙灣砲臺又名海門天險,是清代海防史上相當重要的一個據點,它和其它砲臺大武崙、社寮、白米甕、獅球嶺等共同組成了控制基隆港出入的防禦系統。(資料來源:內政部台閩地區古蹟資訊網)

基本資訊

  • 替代主題
    海門天險砲臺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清道光二十年(西元1840年)
  • 作品語文
    中文
  • 全集/系列名
    世華網臺灣建築大觀園
  • 相關地點
    台北縣基隆市
  • 地點名稱
    台北縣基隆市/海門天險/海濱/臺大/基隆港/大武/大武崙/大觀/大觀/白米甕/沙灣/基隆二沙灣砲臺/牡丹社
  • 緯度
    25.1441412/25.139/25.1236/25.0182/25.1414/22.3633/25.142/23.9826/23.8525/24.5838/24.9578/25.1489988/22.1766667
  • 經度
    121.7665864/121.758/121.831/121.534/121.752/120.907/121.704/120.685/120.865/121.846/121.918/121.7736823/120.8166667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